本刊記者 忻 葉
“恢復學生的自信才是職校辦學的最大價值”
——訪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校長王乃國
本刊記者 忻 葉
答:嚴格地說,雙創教育的成績凸顯不是因為學校育人重心的有意識轉移,而是一種自發、自然的優勢形成。我們從未傾全校之力來“打造”這個雙創教育,只不過在有學生參加第18屆全國發明展(2009年)獲得金獎后,師生興趣倍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雙創”的教育氛圍,學校也順勢推出一些鼓勵、獎勵的政策,讓這個勢頭更加清晰、明顯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弱勢的職業教育,怎么讓就讀的學生有自信?2.對于沒有接受過職業指導的學生,我們如何解決他職業選擇的盲目?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并沒有相應的職業指導,最后學生因為分數低選擇職業學校專業時都是盲目的,基本是家長意愿而跟學生本身無關。3.學生如何應對現在職業的快速變化?據統計,發達國家人的一生的職業變化平均達到6次,這種趨勢在我們國家也越來越明顯。而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有專家和機構預測,未來10年間有50%的職業崗位都會消失。這種情況下,職業學校學生如何應對未來的職業變化?4.技術變化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的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才可以應對?我們提出了IPQ育人模式(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育人模式),專業載體只是滿足學生基本職業素養的養成,而通過個性化教育讓學生基本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個性化發展通道中的兩個方向——“創新教育”和“創業實踐”,根據我校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證明,一是符合人的發展規律,二是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三是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
職業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我們現在提出“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符合這個導向。我們認為雙創教育的價值主要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拓展了學生的發展路徑。學生職業發展的渠道增多,職校學生不僅可以成為技能精英,還可從事技術研發等工作。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工匠,也可以培養發明家。二是改變了時下對職業教育功能的一些看法。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現在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如果還是把三流本科、一些民辦的高職院校變為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仍然會處于弱勢地位,而不能真正成為一種類型教育。我建議把一本、二本高等院校的應用型專業納入職業教育體系,這樣設計,最后就能根據學生的意愿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三是找到了一種讓學生恢復自信的方法。現在多數學生是因為分數低無奈進入職業院校的,自信心明顯不足。但是自信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沒有自信將一事無成。學生在接受雙創教育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自己有用”。從自己的創新創業經歷中,從師兄師姐的作品、獎項中,他們會找到自信和尊嚴。四是豐富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內涵。就業并不是指單一地進入企業當一線員工,它可以有多條路徑。不管是機械制造行業的“中國制造2025”“工業4.0”,還是其他行業的發展規劃,都要求技術技能人才能適應不同層面的工藝改革和創新。
答:職業教育本身應該是職業素養教育,職業技能培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假如學校將大量精力放在職業技能培養上,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就會面臨許多問題。我們一定要避免學校教育中“重顯性能力,輕隱性能力”的現象,隱性能力包括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職業轉換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這些都不是簡單地通過課程學習就能獲得的能力。我們要以長遠的眼光來避免就學習而學習的弊端。
因此目前我們開辟IPQ六個發展通道(專業技能、升學深造、創新發明、創業實踐、通用能力、藝體特長),對所有入校學生進行職業傾向測試,并且有針對性地給予職業指導,在此基礎上還在研究是否需要建設其他的通道。中等職業學校和高校開展雙創教育的目標并不相同。我們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提升他們創新創業的能力,而不是看他們最后能賺多少錢。學生有了這種意識和能力,有了創新的思維,能夠在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不斷抓住機會發展自己,我們的雙創教育就算成功了。所以學校應更多關注創新創業的內涵發展,而不是關注形式上的完備。
教育不能功利化,要順其自然。雙創教育現在成了我們學校的特色,但這個特色是自然形成的,只是在生成過程中,學校可以幫助其加快形成。一個發展成熟的學校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但特色不能“找”,只能“等”。去“找”特色就必然會帶有功利色彩。等學校在自然積淀過程中出現某個方面成效顯著且區別于其他學校,這就是特色,再加以培育。現在許多學校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是辦學行為在圍繞一些功利化的目標轉,出現了辦學的同質化。比如有的教育行政部門對各個學校年底進行辦學考核,創新成果只認可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的賽事。我們若是按照這個導向去做的話,學校的成果就不會這么多,也不會這么有影響。在我們學校,是不是參加某個雙創評比,只在于學生有沒有意愿參加、教師是不是愿意指導。若是單純因為學校考核而去參加某個比賽,就顯得過于功利化。所有帶有功利目的的東西都不是教育,學生的自信心和獲得感才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價值所在。(實習生劉曉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G717
C
1005-6009(2017)76-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