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禁令”的邊界在哪里
濟南某高職學院在2017年春學期進行文明班級評選時,有一條標準是“禁止穿著露出膝蓋的短裙短褲,不論男女”。學生抱怨天氣炎熱,院方解釋,這是“學生會自發的一項倡議,該規定只在教學區域內要求”。而蘇州一所五年制職校則禁止學生染發、燙發,學生投訴說“自己已年近20”,卻還沒有追求美的權利。市教育局回應,要“做一名保有中華體質膚色、陽光青春、文明有禮的在校生”。
為了加強學生管理,各職業院校或多或少都會出臺一些對學生著裝、儀表有所要求的管理規范。由于管理規范大多以禁止性語詞進行表述,且作用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較為強烈的青少年學生,這些“校園禁令”往往會招致不滿,爆料、投訴就是學生的一種反彈。有論者評議:“一禁了之”永遠是最容易的管理方式,但往往又是最低效的。禁令看似省事,卻全然忽視了學生的訴求,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利于校方與學生融洽關系的形成,更會阻礙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對于職校生的儀表著裝,我們需不需要“校園禁令”?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校園禁令”?“校園禁令”的邊界在哪里?在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加強校風建設的辦學實踐二者之間,如何找尋到職校有效管理的利益交集?
(根據《中國青年報》《蘇報》相關報道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