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衛銀
少些“禁令” 多些寬容
戴衛銀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校園中的主體是身心不成熟、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他們充滿生命活力,充滿好奇心,極具模仿力,敢于嘗試。校園是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應該容許學生嘗試和體驗,哪怕犯錯誤也要包容,既而給予教育和引導。哪個人年輕時沒“摔過跤”,沒犯過一點錯,沒走過一些彎路?正因為這樣,才需要學校,才需要教師,才需要家長。如果經常將“校園禁令”掛在嘴邊,學校恐怕就與部隊、公檢法等機構差不多了,失去了它應有的活力與底色。學生時時處處表現得小心謹慎,甚至驚恐,生怕觸犯了哪條“高壓線”,手腳被“禁令”捆綁著,還怎么成長?陶行知說,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校要給學生眼、口、手、腳與大腦解放的空間。
其實,“校園禁令”就是“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它告訴學生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同一學段不同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條款也大同小異,大同在于都遵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公序良俗;小異在于每個學校的校情和校園文化。現象反映本質,但有時反映出來的卻是偏見。在傳統觀念里,染發、燙發、穿短裙短褲的不是“好孩子”,可是真實情況卻未必。那么,一些學生為什么要“染發”“燙發”“穿短裙短褲”呢?一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己想模仿和嘗試;二是追求一種“與眾不同”和“標新立異”,引起周遭對他的關注。其實他們做這些事就是憑年輕的沖勁和沖動,沒怎么考慮校園的環境要求、學生身份的要求、科學消費的要求以及未來職業人的要求(特定職業除外)。如果這些道理不宣傳就一“禁”了之,恐怕難以平復學生的抱怨和投訴。
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往往機械地掛在墻上,印在書里,其實容易被人淡忘和無視。它應該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打造與堅守,形成學校一代一代師生的共同價值觀和自覺行為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它應該體現在教師的“為人師表”中,因為身教重于言教。葉圣陶說過,教師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譬如學校可以設立“校長禮儀崗”,教師與學生見面要做到三個“一”:一個招手、一個微笑或一個招呼。它更應該滲透在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活動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和活動中體驗感知一個準職業人言行舉止的規范要求。比如學校將開學典禮移至企業中進行,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職業人的穿著、儀容和言行舉止,等等。
G717
C
1005-6009(2017)76-0072-01
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