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偉
提升教研組管理水平
——南京市紅山小學教研組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趙功偉
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證,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抓手。學校教研組建設,要讓教研組制度成為教師的習慣,把學校“要我做”變成“我要做”;要以課題為抓手,讓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對課堂教學作深入思考,實現專業成長;要發揮團隊作用,讓教師在團隊中互幫互助,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優勢;要激發教師發展內驅力,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校本研修;要營造和諧氛圍,發揮優秀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研組;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教師專業成長
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更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抓手。教研組的管理應有其專業性、研究性和團隊性,為此,我們南京市紅山小學作了一些探索。
要讓人能看到教研組建設的效果,就要讓教研組制度成為教師的“習慣”,把學校“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1.備課管理,重視組內相互學習。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為讓每位教師上有準備的課,教研組加強了教師課前管理。一是集體備課從備教材開始,基本程序是:主備人初備→集體研討→修正教案→課后交流反思。二是重視學習培訓,使教研組由事務型組織走向學習型組織。為此各教研組開設教育教學類文章的學習沙龍、課件制作、音像資料的觀摩與評析、教學個案分析、專家的輔導講座等培訓,形成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每次活動有負責人,并要留下活動資料。
2.常規檢查,促進教師課后反思。
我們從校級領導、中層到教研組長分工負責,形成教研組建設管理網絡,加強常規檢查。
就備課本而言,學校要求工作五年內的教師要手寫詳案,其余教師可以電子備課,但必須有二次備課、調整和修改教案的痕跡。重點查教后記:可以寫本節課某個環節教法的成敗、學法的成敗,寫出自己教完本節課的感想,也可結合自己或學校的研究課題來寫,同時每學期我們會確定一些寫教后記的主題。青年教師由幾年前被動完成任務性地寫,逐漸轉變成現在主動有明確目的地寫。通過這樣的方式,重視平時教師的專業思考。備課本檢查除了教研組檢查、隨機檢查外,增設年級組互查,把相互檢查作為相互學習的過程。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每月一大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面談或在教案后寫建議)。
3.績效考核,建立工作動力機制。
教研組的績效考核就是要加強對平時教研工作的規范管理。各教研組在廣泛征求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從備課本檢查、集體備課參與次數、作業本(練習冊)質量、參與教研情況(聽評課記錄)、拓展題編寫等方面出臺了教研組考核的細則。每月一次常規檢查,并做好抽查工作,重在平時量化考核,學期結束前按照考核細則的評分進行績效測算,各教研組在QQ群中公布考核結果,做到公正、公平、透明。
我們把教科室和教導處二合一,成立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最大化發揮研教功能,保證教研組以課題為抓手,讓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實現專業成長。學校開展“基于‘提升學力’的‘兩更’校本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兩更”即更會觀察、更多想象),引導教師進行觀察力和想象力的理論學習分享,共同研究教材和學情,尋找“觀察點”和“想象點”,充分預設,然后進行教學實踐,營造教研組的研究氛圍。
1.專家引領,加強教師過程研究。
學校邀請市區教研員、特級教師組成專家團隊。研究初期,專家指導幫助教師確定研究方向、明確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中,專家團隊定期到校聽課評課,及時發現亮點與問題,與教師開展研討,引導教師揚長避短,以達到真正的提高。每學期結束,集中研討交流時先分組(分語文、數學、綜合組)匯報,專家點評;再分組由專家帶領各組教師反思本學期研究成功與不足之處,對下學期研究工作進行微調和梳理,形成下學期工作思路;最后集中時各組組長把專家指導意見進行匯報,再由專家提出整體研究建議,打通學科組之間的聯系,相互促進和改進。
2.磨文成長,指導教師問題研究。
教師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把困惑的地方、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自己感興趣的做法等作為自己的小研究課題,學期前制定研究計劃交給專家指導修改;實踐一學期后利用假期整理成文,交給專家審核,由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在下一學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再作修改;最后由專家修改指導后參與論文評比與發表。這個過程也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提升科研能力的過程。
3.科研獎勵,激發教師成果意識。
學校為鼓勵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制定了《紅山小學教育科研獎勵制度》,增強全體教師的質量意識和科研意識。獎勵不是目的,是為了激發教師的成果意識,如“兩更”的課題研究兩年多,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十多位教師發表論文;二十多位教師在區級以上平臺開公開課,展示課題研究成果;80%以上的教師都有論文獲獎。
教研組的建設要特別發揮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教師爭奇斗艷,形成學校“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局面。
由骨干教師組成的“領跑者”研究團隊,團隊成員定期活動,以“兩更”課題為主要研討內容。學校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四分之三,“領跑者”們基本上都是35歲以下青年教師,充滿熱情卻經驗不足。因此,抱團成長主要由理論學習和案例研究兩大部分組成。理論學習即個人閱讀相關書籍,團隊開展讀書交流。課例研究則常以“同課異構”“一課多上”(同一人連續執教同一課)等形式出現,團隊成員“卷入式”參與(不分學科)課堂觀察與課后分析反思。我們尊重教師的智能結構和專業成長差異,盡可能幫助教師找到最適合自己成長的團隊。目前學校有科學認讀研究團隊、數學創造性使用教材研究團隊、語文課內外結合研究團隊、英語兒歌研究團隊、體育民間活動研究團隊等。利用學校網站、FTP等電子平臺將團隊研究資料進行共享。研究團隊有自己的QQ討論群,方便教師及時展開討論。這樣的團隊成長,在學校營造了濃濃的合作氛圍,讓教師之間產生提高教學質量的合力。
同時,我們鼓勵每位教師發現自己的長項與優勢,尋求自己的突破。如語文教師徐閃閃帶領心育團隊,成功創建“南京市中小學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語文教師蘇暢帶領文學社堅持五年出校刊《蒲公英》,給學生更多的展示平臺;體育教師肖雨和體育組教師一起,改編“動物操”……
我們認為,校本研修要從學校實際出發,從教師內心需求出發,引導教師主動參與。
1.主題分享,增強交流研討活力。
教師從事研究的目標是追求自身的專業成長,改善和提升實際的教學行為和能力,發展自我反思能力。為此校本研修開辟了專題論壇,旨在不斷豐富教師的專業內涵,在分享別人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自己有促進和提高。我們結合學校實際確定專題,進行交流與研討。既有全校性的專題研討,也有分學科的專題研討。全校性的專題研討有《教學的道與術》讀書交流、“后進生教育的有效做法”等,學科類主要結合各學科研究課題、教學反思進行研討。這樣,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讓每個人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2.交流診斷,深度進行思維碰撞。
在校本研修中,總有許多我們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不知道怎么做的情況。學校邀請專家加入學校現有教師研究團隊進行指導,或直接圍繞專家組建研究團隊。專家指導并幫助教師進行改進。同時也發揮本校教師的力量,在磨課中、研討中,相互碰撞,不斷修改與完善,體現出各教研組的作用,相互促進與提高。
3.資源建設,共享成果整體提升。
學校內網建立了課件教案文件夾,把校本研修協作打磨過的教研課、公開課的課件教案,都及時上傳,供教師們平時上課借鑒使用,達到資源共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各教研組從整體規劃,逐步建成學校的資源。如數學組編寫的拓展題,以各單元知識點為生長點,挖掘編輯相關的拓展延伸題,形成每冊書每單元一份的單元思維拓展卷。教師們在使用過程中又不斷修改完善,目前成為數學教師們使用率最高的一個資源板塊。
除此以外,我們對美術、科學、音樂等教師人數較少的學科,采取聯片教研的形式,與兄弟學校教師共同開展教研活動,提高各學科的教學研究質量。
一個和諧的教研氛圍,會讓研討交流無障礙,也極易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為此學校出臺了《師徒結對的制度》《青年教師成長一、三、五、六培養計劃》,各教研組加強師徒結對的考核,目的是讓師傅精心指導,徒弟虛心學習。
如英語教研組,同樣一節課,師徒共同備課后,徒弟先上,師傅再上,經過簡單交流反思,徒弟再上一次,然后再加強交流。這樣的示范引領與當面指導,使教師成長很快。語文組則采用師傅和徒弟同課異構的形式,教研組組織專家和本組教師進行點評與研討。學校也組織骨干教師與在職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進行簽約培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這樣的教研方式具體、真實、直接,為教師把握教材、更好地找到教學的切入點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同時在師徒相互的研討中,更能激發靈感,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些活動,既能發揮優秀教師的作用,也能最大限度地使上課教師獲益。
G451
B
1005-6009(2017)54-0016-03
趙功偉,南京市紅山小學(南京,210000)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