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耀
教學: 收獲領悟的幸福
張正耀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我們一切的認知皆是事后的領悟。”教學,其實是一個不斷領悟的過程。突破一些固化思維的重圍,還教學以本來面目,讓師生在不斷領悟中成長與進步,應該成為我們的常識。但在“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梁文道語)里談論這樣的“常識”問題,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啊!
幾乎每一個剛步入“圣壇”的教師,都會對一些流傳的教學“理論”深信不疑,將一些有如“流水線”生產的操作方式、方法奉為圭臬,對其中有可能存在的問題渾然不覺,對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缺乏準確的定位——全然不顧學生是欣然還是懵然、是茫然還是漠然,只會拿著教材和教參精神抖擻、聲嘶力竭地鸚鵡學舌,照本宣科,且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隨著教學閱歷的豐富,他們會發現:教育形勢每天都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成果也不斷涌現,而教學又怎么能夠總是一副老面孔、一套老腔調呢?
教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也不是世俗功利主張的“傳聲筒”,更不是已有經驗的“代言人”,對教育、課程,教學、教材,課堂、學生,我們要有屬于自己的認識,進而擁有教學主體的存在感。這使每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師,都會對教育教學有所思、有所研、有所悟,并使其行為的變革與提升成為自覺。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與統一,其主要任務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閱讀與理解,共同認識、探究與發現。無疑,閱讀理解是基礎,是條件;體驗、建構是目的,是根本;批判、創造是關鍵,是追求。可我們恰恰在對“教”與“學”的理解上沒有屬于我們自己的“領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頗。它們左右了“教”與“學”的方向,致使課堂學習偏離了原有的航道,使我們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這不但制約了“教”與“學”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對思維、表達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正確、準確、精確地理解“教”與“學”的真義,不僅可以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而且能夠充分實現教學的意義,發揮教學的價值。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習,尊重差異。只有從教學本質出發,回到原點,回歸常識,我們才能有真正的領悟,才能形成完全屬于自己的認知,教學才會更多地充滿活氣,擁有靈性。
俄國詩人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說:“我們缺少領悟和見聞,而幸福只給予能領悟的人們。”愿我們在教學的天空中自由地呼吸和思想,自在地生活與翱翔,自如地行走與創造,努力收獲并享有這樣的幸福。
(作者系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