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英
課堂教學應允許學生出錯
戴桂英
物理教學;教學智慧;容錯
人難免不出錯,成年人如此,未成年的學生更是如此。其實,課堂也應該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課堂上允許學生出錯,體現了教師包容、融通的教學智慧。歌德說過,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待學生的錯誤呢?
毋庸置疑,完美的課堂令人賞心悅目,誰不想師生無縫對接、配合緊密呢?而實際上,課堂又往往會事與愿違地出現一些不完美。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由于受年齡段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錯也就在所難免。作為教師,要在追求完美中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多留點兒時間給學生(尤其是那些后進生),讓他們有時間去表達所思所想。哪怕學生的表述中有一些低級的錯誤,教師也要去傾聽、去激勵。
例如,在“密度知識的應用”這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討論如何測量牛奶的密度,討論后得到兩種實驗方案,第一種方案是:①先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m1,②再用天平測出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為m2,則牛奶質量為m2-m1,③將牛奶倒入量筒中,測出牛奶的體積為V,④計算牛奶密度為。第二種方案是:①用天平測出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為m1,②將燒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讀出體積為V,③再用天平測出剩余牛奶和燒杯的總質量為m2,則倒出牛奶質量為m1-m2,④計算牛奶密度為。列出兩種方案后,我讓學生討論,經過交流,學生理解了第二種方案較好,誤差小。突然有個較調皮的學生直接站起來,說:“老師,你不覺得這兩種方案都繁了嗎?應該先用天平直接測一下量筒的質量,再將牛奶倒入量筒測出它們的總質量,然后讀出牛奶的體積,這樣質量和體積不就都有了,密度不就有了嗎?”被他這一提醒,有些學生好像“突然醒悟”,就在下面議論起來。等他們稍稍安靜后,我將講臺上的量筒放到天平的左盤,剛要松手,學生看到量筒就要傾倒,他們一下就明白了,原來量筒不可直接放在天平上稱量質量。
課堂上容許學生出錯,不是擱置錯誤甚至放任錯誤。教師要以不容錯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個錯誤。一般來講,課堂上學生出錯可分為三類:沒理由的錯誤、說不出理由的錯誤和有理由的錯誤。有教育專家認為,教師要努力減少和消除前兩種錯誤,并就第三種錯誤進行究問、轉化,使之對后續學習有啟迪意義和助推作用。的確,再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保證學生課堂上絲毫不出錯,關鍵是要進行必要的、適當的干預和引導,盡量讓低級錯誤不出,讓“高級錯誤”少出。
例如,在“壓強”這節課中,有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活動——將鉛筆的一端削尖,用兩只手的食指分別壓住鉛筆的兩端,讓學生體驗兩個手指的感覺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改變壓力的大小,讓學生多體驗幾次。學生的感受是非常明顯的,但在分析原因時往往表述不到位。如第一次壓筆尖時手指疼,有學生只能答到“受力面積小,壓力的作用效果明顯”,這樣的表述是不完整的。經過討論,學生會領悟到,在這兒一定要體現控制變量的思想,其實在第一個活動中,兩手受到的壓力大小是相等的;當改變壓力,比較同一手指前后兩次的感覺時,則是控制了受力面積。經過我的引導,學生在后面表述實驗結論時就逐漸完整起來。
當然,也有些課堂教學太過順風順水,學生基本無錯可出,課堂教學似乎呈現出極度的完美,這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現象,一方面由于課本內容設置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另一方面則由于教師課堂教學處理的簡單化。其實,有時候在教學中簡單內容可以復雜化,順當過程可以障礙化,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制造一些錯誤,以錯誘錯。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學情,能準確鋪設易錯點,讓學生在“春風得意馬蹄輕”中“磕絆”一回。學生有了吃虧的經歷,才會變得認真嚴謹,這樣才能讓假完美變成真完美。
例如,在“光的反射”這節課上,由實驗現象歸納光的反射規律時,我會找一些平時學習馬虎的學生來回答,因他們時常會說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然后,我會組織學生討論: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還是都可以?經過討論,學生會明白:反射角是因變量,而入射角是自變量,當然應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我讓學習馬虎的學生“造錯”,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在當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反思的教學問題之一是:如果學生課堂上一點兒錯誤不出,都是“完人”,那還要教師干嗎?教師越是不允許學生出錯,學生越容易犯錯,當然,錯誤不再呈現于課堂上,而是“游蕩”在作業中、考場上,甚至會將錯誤的學科思維、學習品質帶到以后的人生中。作為教師,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就得先讓課堂回歸真實,允許學生出錯。
G633.7
A
1005-6009(2017)43-0065-02
戴桂英,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江蘇南通,226011)備課組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