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明
葉朗教授給職業教育提了個醒
何文明
職業教育;人文教育;核心素養
“已經有無數事實證明,把大學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輕視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害的。”這是2016年11月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的一番話。葉朗教授的這一番話引起一些震動。因為一句“把大學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有的人認為葉教授在歧視職業教育,貶低職業教育。其實,葉教授的本意是呼吁大學教育要重視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心靈的教化和人格的力量”,因為美育和人文教育“在熱情和性格、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確有獨特功能”。
當然,葉教授對職業教育特別是現代職業教育還是了解不深刻。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正在由“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方向轉變,正在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只是這種轉變還有一個過程,有的地方有的學校轉得快些,有的地方有的學校轉得慢些。只重視技能訓練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確實存在,有的地方“開齊開足開好德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體育與健康、藝術、計算機應用等文化基礎公共必修課”還在大力倡導中,職業教育到底是“育人”還是“制器”也還在爭論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倒是要感謝葉教授給職業教育提了個醒,讓職業教育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更加努力地加強規范和加快改革。
職業教育到底要不要人文教育?這顯然不是一個問題。凡是教育,無疑都以“育人”為第一位,職業教育也不例外。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教授有一段話說得十分到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他還強調:“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由此也可以推斷,沒有人文精神的職業教育也是殘缺的,缺乏人文精神的人也是不完整的,至少可以說不是全面發展的人。可見,職業教育不只是單一的技術技能教育。如果離開了人文教育,缺失了人文情懷,一個人即使擁有最精湛的技術技能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所謂的“工匠精神”也自然不復存在,因為工匠精神不但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必須依附人文精神而存在。
一段時期以來,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重“技”輕“文”,主要是辦學定位出了偏差,把職業學校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職業教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全日制中、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又包括專門培訓職業技能的職業培訓。職業培訓是“對準備就業和已經就業的人員,以開發其職業技能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教育和訓練”,其對象是“準備就業和已經就業”的“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可見,職業培訓是一種面向人人的準備式職業教育,其重點是“使受訓者獲得或提高某個方面的職業技能,而不是培訓受訓者的文化水平”。它是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上崗”,因為它的培訓內容直接針對就業崗位。而全日制中、高等職業學校面對的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面對的還是一群未成年人。它們有固定統一的學制和公共必修課程,學習內容也不直接對接某個具體工作崗位,其中除要訓練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外,還要進行技術知識教育和科學文化基礎教育,要為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性發展奠基。因此,全日制中、高等職業學校提供的是一種支持式的職業教育。本文所說的“職業教育”主要就是指這種職業教育。由此可見,要避免職業教育重“技”輕“文”,回歸育人本質,首先必須轉變觀念,端正辦學思想,科學把握全日制職業學校教育定位,由“制器”回歸到“育人”本質上來,這是第一。
第二,加強職業教育人文教育,要把人文教育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育。人文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人文底蘊”素養就排在六大核心素養的首位。所謂“人文底蘊”,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職業教育人文核心素養教育也大抵可以從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讓學生積淀人文底蘊。人文積淀的重點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其基本載體是人文學科。就中等職業教育而言,必須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規定,開齊、開足、開好德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體育與健康、藝術、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公共必修課程,這是學校人文教育的底線。如果一所學校連基本的、必修的人文課程都開不齊或課時得不到保障,那么與職業培訓機構又有何區別?此外,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獲得做事的智慧。此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經典誦讀、中華禮儀、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并且拓寬人文選修課覆蓋面。總之,通過構建人文學科體系,多途徑、多方面讓學生“掌握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積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成果”,積淀豐厚的人文底蘊。
二是讓學生擁有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讓學生“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并且“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有人文情懷的人,也是有高情商的人,無論生活或工作,都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有人文情懷的人,也是充滿溫暖的人,不但讓自己享受到溫暖,而且也讓人感受到溫暖。早幾年看過一個報道,重慶一位男子家境困難,騎摩托車超載被罰,好心交警開具的罰單內夾百元鈔票。這張罰單被記者稱為“最溫暖的罰單”。正是人文情懷讓這位普通民警在敬業的同時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深深地感動了每一個人。當然,也可以通過經典的閱讀幫助學生獲得傳統美德對心靈的滋養,以擁有人文情懷。
三是讓學生具有審美情趣。首先要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習慣和能力。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應激發學生尋找美的興趣,教給學生發現美的方法。其次是欣賞美。中等職業學校現在增設了一門叫作“公共藝術”的美育必修課,內容包括音樂、舞蹈和美術等藝術知識和作品的介紹與欣賞。但是,有點遺憾的是,可能因為認識的問題,這門美育公共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多數學校只將其放在與此相關的學前教育和美術類專業開設,其他專業學生并沒有獲得這門課程帶來的審美情趣的提升。最后是創造美。只有懂得美才能創造美。懂得創造美的人,不但能夠按照工作程序將工作做好,而且還能根據工藝要求做得更美觀。比如布線,懂得創造美的電工師傅會將錯綜復雜的電線布置得井井有條。可見,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不只是學生個人素養成長的需要,也是未來職業工作的要求。
第三,加強職業教育人文教育,要建設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文教育環境。人文教育重在“育”。這種“育”除了通過顯性的人文教育課程進行外,還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教育氛圍,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首先,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比如開設人文知識講座、開展各種主題活動、組織各種社團,用文化熏陶人,用活動帶動人。目前中職學校每年都會舉行“文明風采”競賽活動,活動的項目十分豐富,如征文、演講、職業生涯規劃、攝影和才藝展示等多個常設項目,為學生展示人文風采提供了非常好的舞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將“文明風采”競賽活動融入日常學習,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其次,要加強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比如可結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職業教育特點,利用名人警句、名人雕塑、名人廣場等,營造學校人文教育氛圍,潛移默化滲透人文教育。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不應是職業教育的自選動作,而應該是基于學生成長和工匠精神培養需要的規定動作。如何加強人文教育,各個學校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G710
C
1005-6009(2017)28-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