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飛
借“大學語文”養文化自信
余飛
“文化自信”已成為時代文化建設的最強音。高職語文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充分發掘中華文化內涵,提升學生文學素養,不斷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高職學生;大學語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乃至一位國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既有優秀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對于教育改革的執行者——一線教師來說,首先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立足中國傳統和國情審視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價值和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念;其次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在自己的課堂上有意識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讓“文化自信”在教學中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呢?又怎樣把“文化自信”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呢?語文課就其自身的功能而言,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而語文教師的文化關懷、文化興趣、文化意識以及評價尺度往往也影響著正處于成長期的學生。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工作,對于在語文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有幾點體會與做法,在此分享如下。
漢字蘊藏著豐富的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跐h字本身魅力而產生的這些藝術和文化,是其他文明體系中不曾有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字詞教學應該是重點,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的表面,尤其是對于文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不僅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還要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多數高職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往往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每次為新班級上第一課,筆者常以“掙錢”“賺錢”二詞為例,講授漢字詞義的豐富性及其對人生的啟迪?!皰辍薄百崱倍际切温曌??!皰辍?,“手”形“爭”聲;“賺”,“貝”形“兼”聲。形旁表義,掙錢與“手”有關,說明要想掙錢必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拼搏,如我們廣大的打工一族。賺錢與“貝”有關,說明要賺大錢,必須先有“貝”,就是要用錢生錢。時代在發展,經濟在騰飛。我們要想更好地生活,必須從人人都拼命掙錢轉變為人人都會賺錢。通過這兩個字的分析和講解,形象地描述當今經濟發展狀況。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漢字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里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
同時還可以通過漢字書寫,感受漢字字形的藝術魅力。目前,書法已不是單單的書寫方式,而成了一種藝術,走進世界文化藝術大舞臺。筆尖下的漢字是流淌的鄉土,翰墨飄香的漢字是行走的中華魂,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
高職語文課本里入選了大量詩詞歌賦,并且每一篇都是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不僅能豐富學生文化知識,提升其文學修養,更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在古代生活中,我們的祖先形成了傳統審美意識和思維特點,在作品中往往以“意象”的形式,展現“詩人內心的真實世界”。故此,在學習時,應該通過品讀、吟誦等方法,領略詩歌文本中的意蘊美。如中國詩詞里多有“柳”這一文化符號?!对娊洝げ赊薄分杏小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眾多“柳”意象的出現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征。一是表達“離別”之意。漢語語音中,“柳”與“留”諧音,所以“詠柳”常常帶有希望離別之人能夠留下來的美好心愿。二是表“相思”之情?!傲币云淙衢L的枝條,喚起并契合了離人的纏綿情意,所以在詞中,“柳”也用來表相思之情。
類似的意象在古代詩詞里有很多,如被稱為歲寒三君子的“松竹梅”,是古代文人筆下的“??汀?,被借以表達高尚的人格;古人往往以“流水”表現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如“百川歸大海,何時復西歸”等。學生在品讀這些意味無窮的詩詞時,不僅能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從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和自信力,并自覺地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
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自然“節氣”?!岸墓潥狻笔俏覈鴦趧尤嗣耖L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特有的表達農業氣象條件的一套完整時令系統。它遵循自然規律,強調“順天時、應地利”地組織農業等生產勞動,這與西方歷法只有天文意義而與人類生產勞動無關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知識當代學生很難讀懂和理解。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這些知識,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體會古人的智慧和偉大。如2016年,在“冬至”日氣候突變,氣溫降低;“小雪”這天,寒潮來襲,小雪紛飛,非常應景。當天語文課堂上,借此情景,講解“二十四節氣”恰到好處。學生感到新鮮,也在“潤物無聲”中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
當下一些年輕人對本國傳統節日表現淡漠,過于注重西方節日,只把中國傳統節日簡單地看作是“吃節”,如春節是“餃子節”、端午是“粽子節”、中秋是“月餅節”等。這與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極不相符。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傳統節日意義的宣講和知識的傳播。一是借助詩詞中節日的內容,介紹其意義。如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可以介紹“重陽節”;又如結合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詩詞,給學生講解“登高”最早來源于古代遠民祭祀山澤的習俗,到漢代正式成為一種節日習俗。多年來筆者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寒假前最后一次語文課的內容是“春節”,在這堂課上講述春節的來歷和相關的習俗,如“春聯”的寫法、貼法,餃子的含義等。并把“寫春聯、貼春聯,給老人拜年”等傳統習俗作為寒假作業布置下去,讓學生自覺承繼優良傳統文化,以期達到“文以化人”“文以載道”的目的。
在語文課堂上要有機地將“教材”與地域文化相結合,讓學生知道自己家鄉的“來龍去脈”。當代學生生活在“安定的和平時代”,沒有“苦難的生活經歷”,無法理解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情懷。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適當增加地域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感受“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文化,增強其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和自豪之感。如筆者所在的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位于古運河畔,學校也因其得名。運河文化如運河一樣悠久漫長,博大精深,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最好教材。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增加了“運河文化”主題,以“運河歷史”“運河與漕運”“運河與非物質文化”“運河與經濟”等為專題,講述運河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諸如此類的地域文化很多,我們在教學時要結合文本及時補充,適當引導,讓地域文化學習成為一種常態,不斷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懷。
G712
A
1005-6009(2017)28-0061-02
余飛,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江蘇邳州,221300)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