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育的“變”與“不變”
無論中外,發展職業教育都被視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決策,職業教育的特征歷來就是大眾化、平民化。人們有時認為職業學校招收的是弱勢群體,就把職業教育貼上“弱勢教育”的標簽,給職校生安上“流水線操作手”的頭銜。其實,教育的類型與受教育者狀況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教育行業“崗位”分工不同罷了;同樣,不管是什么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從業,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當下,中職教育最大挑戰是要針對“不變”的弱勢培養對象,訂制培養標準,因材施教,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在“不變”中求“變”,個體的差異性、區域發展的差異性等,決定了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評價學生。
“不變”是定力,是本原。同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一樣,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立校之本,始終不變。如果說職業教育是能力教育,那么變化的是專業能力的教育,不變的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教育;如果說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那么變化的是硬技能(專業技能)的教育,不變的是軟技能(非專業技能)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從業先敬業,學校育人核心文化如此,企業用人核心價值也如此。若沒有了這些“不變”的規格標準,則學生也難成才。
將“就業”導向調整為“發展”導向,意味著當年就業率、對口就業率這些指標已不足以衡量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而學生的穩定就業、再就業力、再創業力、再學習力才是根本。表面上這是對學校“變”的要求,本質上需要學校給予學生更多“不變”的東西。“變”是為了面向當前,“不變”是面向未來,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育人的根本宗旨。
(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 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