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華
有效實習:職教質量提升“最后一公里”
林德華
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有80%是在工作中習得的,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的結合點——職業勞動實踐是綜合職業能力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個關鍵環節正是連接學生在校學習與就業崗位之間的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最后一公里”——學生實習。
無論是教學見習還是頂崗實習,實習的直接目的在于借助行業企業教育資源,化解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參差不齊、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契合度不高等困境,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本質就是給學生創造更直接、更生動、更有沖擊力的體驗職場生活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職業實踐中學會自主、合作、共享和分擔,讓學生未來就業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可以說,實習作為職業教育“跨界”的具體手段和重要環節,先天地具有教育的價值和功能。令人遺憾的是,雖然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改革等內涵提升方面均取得了可喜進展,但是在學生實習階段,許多學校在管理形式上重視有余、實習設計隨意性大、實習過程走過場、實習有效性不佳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職業教育日趨回歸實踐理性、回歸“工學結合”“做中學”的當下,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談到實習,學校在談什么?企業在談什么?有效實習應關注什么?什么樣的實習最有價值?實習應該堅持什么,改變什么?如何更好地發揮實習的體驗、促進等教育作用?這些理應成為改進技能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的著力點。
當前,職校學生實習困境主要在于,一方面,實習的吸引力不強,缺乏系統設計的低效實習留給學生的似乎只是相對于同齡人而言的提前工作,是逃離了學校管理的自由生活,對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自主成長幾乎毫無意義。實習作為職業學校重要的教育活動從設計到實施完全由教育者操控,忽視了學生真正的參與體驗及感悟交流,表面上轟轟烈烈,仿佛給了學生很多。學生對實習失去興趣,就會逐漸形成實習無用論,甚至對實習產生反感。另一方面,實習管理評價的引領、導向作用不強,沒能有效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職場生活、關注職業能力培養,“電話查崗”“QQ交流”之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管理現象仍很常見,以致實習期成了職校生各種問題的高發期。一些學校陷入實習設計安排“亂”、學生實習過程“混”、職業教育質量“差”的惡性循環。
影響實習質量的結構性因素很多,限于職業教育實際困難,包括相關政策法規、校企合作平臺、實習管理校企聯動機制等諸多外在因素短期內還難以改進,要實現有效實習,學校層面至少應該思考和完善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突出學生發展這個核心。實習任務應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務系統設計,學習目標明確具體,學習內容既涵蓋職業崗位技能要素,又內隱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二是貫徹規范管理要求,實習時間、場所及過程安排嚴格按照實施性教學計劃設計,環環相扣,分步實施。三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學校與企業協同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和帶班師傅,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職業勞動實踐中學習相關職業技能、職業規范,同時加強對實習指導教師和帶班師傅的考核工作。四是注重實習效果,實習評價應建立企業、學校、學生多元參與機制,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崗位技能與兼顧職業素養相結合等原則。說到底,學生需要的是既指明方向也解決問題的實習。因此,有效的實習評價機制應該是既有價值引領的內容,也有實踐操作的指標;既有學生之間橫向比較、學生自身縱向比較的量化指標,指向診斷問題、促進發展,也有檢評學生職業素養的質性研究手段,指向關鍵能力的生成。
增強實習的有效性,需要建章立制提要求,更需要因地制宜想辦法,既要遵循職教規律,又要體現地方特色,力爭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行為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以及學生發展需求最大化地達成一致。
(作者單位:南京市職教(成人)教研室)
G717
C
1005-6009(2017)28-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