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職校生實習中的制度缺陷和污名宣傳
案例非常明顯地表明了當前制度缺陷和污名宣傳成為職校生實習的雙重枷鎖。
先看制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是,嚴格執行此規定,實習開展將舉步維艱。比如,“不得安排學生加班和夜班”。如果一個企業安排了加班,特別是其員工也普遍存在著加班現象的情況下,實習生不加班意味著他們享受著比正式員工更好的待遇。對此,企業愿意買單嗎?比如,“頂崗實習學生的實習報酬,原則上不低于相同崗位試用期工資標準的80%”。實習學生創造的經濟效益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支付相對較高的報酬,企業愿意買單嗎?另外,究竟該以經濟收益最大化還是從企業有接收學生的社會義務來考慮企業立場?如果從經濟收益方面來考慮,那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支付給實習生較高的費用是不經濟的。如果以社會義務來要求企業,那么如何對企業進行激勵?對此,制度似乎并不完備。
再看宣傳。陜西職校實習生的案例中,企業如果一開始就按照正常費用支付,但其他三個違規因素仍然存在,學生是否還會投訴?筆者的觀感,社會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對職業院校進行污名化報道的趨向。比如不少報道在新聞標題中刻意寫上“職業學校”“職校生”等,大有一概而論的架勢;關于職校、職校生的諸多負面報道往往會出現在影響較大的媒體上,且以多種渠道傳播,而相關正面的報道一般卻享受不到此種待遇。再者,據筆者查詢,國家并未出臺大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那第一,有無普通高校組織的實習存在工資偏低或者不支付工資的情況?第二,由普通高校出面組織的專業實習是否均做到了專業對口?第三,工作時間是否合適?此類情形,少有報道。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無意翻案,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對相關責任人處理、補上實習費用、點名批評學校真能夠解決職校生實習中的問題嗎?頭痛醫頭式的制度供給能否給職業教育發展保駕護航?社會媒體在關于職業院校正能量的宣傳方面該如何作為?實習只是一面小鏡子,折射出的大問題才更值得探討。
(中原工學院 陸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