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加快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特別是績效評價體系改革,對于適應現代國際化的金融環境以及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我國國有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演變歷程入手,對目前國有銀行績效評價體系進行梳理,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國有銀行;績效評價;體系;演變歷程;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054-02
一、我國企業績效評價制度演進歷程
對績效管理來講,其實踐主要是源于解決傳統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下的委托代理、內部控制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客觀提出的,需要通過相關的績效評價政策的方式來引導企業管理者加強企業的經營活動。我國自改革開放開始引入績效管理評價體系,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導的特征。而對于績效評價在我國的演進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3年。在這個階段,我國屬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一方面,我國開始加快市場經濟改革,在傳統的計劃經濟中開始加入市場經濟的元素;另一方面,在考核方面開始向財務指標方面傾斜,對利潤也開始逐步地關注起來。
第二階段:1993—2004年。在這個階段,是以“準”公司制的方式表現出來。隨著我國計劃經濟的轉型,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在1993年,我國頒布了《公司法》,從而使得很多企業開始進行公司轉型。而在這個時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績效評價改革是由國家財政部主導。如國家財政部與發改委、經濟委、人事部等部委發布關于國企績效評價的考核辦法或細則,從而進一步地統一和規范了國有企業考核。在考核規則中,對國企的考核考試借鑒國外的考核方法和指標,以財務經營狀況、債務償還能力、資產營運情況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
第三階段:2004年至今。在這個期間,我國公司制、股份制等的發展越來越規范,公司治理結構也日趨完善。在2004年,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制定關于《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2號)。此時,標志著我國開始對國企績效評價工作正式步入正規。根據該辦法的規定,開始全面對國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的經營業績進行全面考核。而通過2004年的業績考核辦法,使得對國有企業考核全部上升到財務指標方面。此后,2006年,國資委又出臺關于非金融類企業的績效評價,將非金融類的國企績效納入考核范圍。由此,通過這兩個評價辦法,也使得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評價工作全面地進入到正規。此后,在2011年,國家財政部正是將上述的暫行辦法上升為正式的辦法,并出臺了關于我國《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和《金融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及結果計分表》,標志著我國金融績效考核體系開始逐步完善,為客觀評價金融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國國有銀行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財政部頒布的績效考核辦法,筆者對該辦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認為當前財政部制定的考核辦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見下頁表)。
通過表格中的考核指標我們看出,在對國有銀行進行績效評價中,主要是以提高金融企業盈利能力作為評價導向,以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作為主要的目標。同時指標設計,都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我們發現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
第一,在評價指標的是方面過于強調比率性指標,而忽視了絕對值指標。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來講,其主要分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同時還包含地方性商業銀行。由此,根據銀行規模大小,可以分為大型國有銀行、中型銀行和小型的商業銀行。對于比率性的指標來講,這種指標比較適合規模較小的金融類企業,因為對于小金融類企業倆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利潤的增長方面更大。如果將比率性的指標用于大型的國有銀行,那么對于國有大型企業相對缺乏公平性。以一家資產規模為2 000億元的銀行,其每年的利潤可達到20億元,與一家規模在10萬億元、利潤在500億元的銀行相比,小銀行更加具有優勢。而在實際發展和管理中,規模越大,其帶來的利潤增長難度也就越大。因此,如果一味地注重采用比率性的指標,明顯不利于對大型銀行的客觀評價。
第二,過分注重增長性指標。根據上表的指標可以看出,在上述的評價指標中過分地注重銀行增長率指標,而缺乏對一些經營管理類指標。對于一個銀行來講,在發展的初期可以以增長性的指標作為主要的績效評價方式,以此促進銀行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情況下,隨著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大,轉變發展的方式,注重自身發展的質量,對促進銀行更好、更穩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加分項目之中,內容過分的僵化。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加分項目主要是以中小企業、涉農和涉農保險方面,以支持企業和三農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環境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因此,適當地調整加分或扣分項目,對促進銀行對民生的支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解決績效評價體系問題的措施
第一,對國有銀行績效進行分類評價。針對目前過分注重比率性指標的問題,筆者認為,要為國有銀行提供一個更加公平的環境,必須采用分類評價的方式對國有銀行進行評價,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各個銀行的經營發展。如將各個銀行按照規模大小,對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國有銀行采用以絕對值指標評價為主;而對于債券類的銀行來講,主要是以投資為主,沒有過多的資本補充渠道,因此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會存在很大的壓力。
第二,動態調整加分或者扣分項目。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外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每年的發展目標不同。如果按照傳統的評價方式,可能無法及時跟隨國家政策,使得國家的相關政策落實緩慢。因此,在對加分或者扣分項目的設置中,可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設置國家鼓勵的方向。如關于三農問題,國家每年都會以一號文件的方式,那么相關的銀行可以以涉農、涉農保險作為主要的支持方向;又如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創新創業,對此可鼓勵國有銀行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業項目的支持。由此,通過這種動態的調整方式,更能激發銀行的積極性,發揮國有銀行的作用。
第三,科學引導銀行經營行為。通過上述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在績效評價體系方面的發展歷程是逐步從非財務性指標往財務性指標的轉變。而對于國外的商業銀行發展歷程來講,其發展是從財務性指標往非財務性指標方向發展。對于這種發展趨勢,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發展趨同的現象,即其發展都是從原來的極端性發展方式往綜合性的發展方向轉變。對此,根據上述的歷程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國有銀行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豐富的經驗,也日趨成熟。因此,在指標體系中,除利潤增長率指標以外,還應該在適當時機取消這類指標,而引入一些非財務性的指標,從而隨著銀行規模的發展,引導銀行從不同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更多地應該以動態、科學化的思維方式對國有銀行的發展進行績效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我國國有銀行發展,發揮國有銀行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滿媛媛,楊印生,孫巍.商業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績效的關系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5,(1):125-141.
[2] 包全永.國有銀行績效評價體系演進及其改進建議[J].金融會計,2015,(1):19-24.
[3] 杜莉,張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績效評析[J].經濟學家,2014,(2):73-79.
[4] 邵建榮,關長春,賈麗博.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績效管理的現狀、問題與改革[J].金融論壇,2011,(9):65-7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