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筆者在高校英語語法課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嘗試并總結出一些操作方法。
一、直接展開法
直接展開法是指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把教材中具有教育意義的語句摘抄出來直接引用樹人教育。比如,在語法課的前言導入中介紹語法的重要性。用“語法與詞匯緊密相連”“語法要用詞匯來體現,而詞匯又需要借助語法來形成句子,兩者的關系如同人的骨骼和血肉”來教導學生應當下功夫學好英語語法,應當運用英語語法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努力提高駕馭英語語言文字的能力。針對“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之一,語言同時又應體現時代精神”這一闡述,指導學生去探尋學習英語的意義:學習英語不是單方面接納國外的思想價值觀,也要結合我國的漢語言文化知識,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傳統的同時,加深領會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結合兩者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學好英語語法知識,也是提高駕馭英語語言能力,努力向世界傳達和傳播我們中國優秀文化和價值觀的途徑。在教學中把這一句話稍加引申和擴展,讓學生明曉語言之于民族、國家的重大意義,由語言及祖國,實現對學生“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教育。
二、關聯引申法
關聯引申法即利用教材某一語言理論知識和德育在某一角度的同一性或者關聯性,巧妙地加以引申,由語言知識到品德素養,在語言課中融入德育。比如,講解進行體的結構,針對學生總是喜歡在實際應用中把be動詞忘掉的這一現象,可以把進行體的結構“be動詞+ing分詞”當作一個整體,其中組成部分個體即be動詞和ing分詞缺一不可,沒有了be 動詞,ing分詞(非謂語動詞)不能單獨做謂語。
進行體的整體結構好比一個“集體”,be動詞、ing分詞好比“個體”。它們的關系就是“集體和個體的關系”,教師便可以由此引申出“沒有個體也就無所謂集體,個體要在集體中才能凸顯其獨特的作用” 的道理,進而讓學生明白個體和集體的辯證統一關系,實現對學生“尊重個體”和 “集體意識”的教育。
再如,講到人稱代詞的排列順序為:單數人稱代詞通常按“二三一”排列,即you, he and I;但若是用于承擔責任或錯誤等場合,則可把第一人稱I置于其他人稱代詞之前。如I and Tom are to blame。在講解這一語法現象的時候,關聯引申到,做人要懂得謙讓,凡事為他人考慮,把他人放在前面,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字當先;而做錯了事,自己要勇于擔當,率先承認錯誤,才能讓對方看清自己的誠意,獲得對方的原諒。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能正確使用遷移規律,利用事物的關聯性, 由“此理”推及“彼理”,在推理中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真諦,使由語言知識到德育的過渡顯得自然、不露痕跡、易于接受。
三、比喻領悟法
比喻領悟法指的是把抽象英語語法理論知識用生活中鮮活生動的事例作比,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現象和道理來理解深奧難懂的語言知識,又可以通過這些具有象征性、教育性的例子來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方針。比如,在講解助動詞時,告訴學生“助” 就是“幫助” 的意思。提問學生,英語中有哪些基本助動詞,都能幫助“誰”實現什么樣的語法功能?如果沒有了樂于助人的“助動詞”,后果會怎樣?學生立即就能想到:be動詞能幫助ing分詞構成進行體;be 動詞也能幫助ed分詞構成被動語態;do能幫助主動詞構成疑問句,否定句等;have能幫助ed分詞構成完成體等,沒有了助動詞,句子的語法功能就不能實現,即為病句。這樣就能生動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理念,實現“和諧處理人際關系”的德育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比喻滲透法的好處在于,能較好地發揮比喻的三大作用:“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東西 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讓枯燥晦澀的語言知識在生活中鮮活起來,實現語言知識和德育的水乳交融、相互促進。
四、語例感染法
語例感染法即在教學中要精心選擇語言實例,所選例子既是語言知識的典型代表,又能兼顧到語句內在的思想教育意義,能給學生以人生啟迪。英語語法課教材中也有大量的教學范例。
如《實用階梯英語》第一章的課文中國古建筑的“the Forbidden City”,第二章課文“Confucius”, 第三章課文介紹中國旅游文化城市 “Hangzhou”等,通過講解課文,不僅加深了當堂課語法理論知識的應用,還通過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和城市的介紹,滲透了 “愛國” 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講反身代詞時候,舉例:“Forget yourself and think of someone else for a change”,老師加以適當擴展,既學到了反身代詞作賓語的用法,還學到了處處為他人著想即“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再如,在學習whatever的從句的時候,引入例句“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每一個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把它做好)”,又學習到了“敬業”這一核心價值觀。
如果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不是僅僅局限于枯燥地講授語言知識,而是加“字”以“理”,對這些篇章和例句的主題、人物、道理多加注意、精心選擇、巧妙運用、適量引導,必然會改變學生認為語言課程枯燥乏味的印象,讓專業的語言知識充滿濃郁的人情味,感人至深,讓枯燥的語言理論承載著厚重的人生道理,能夠發人深省,并實現語言知識和德育教育的雙豐收。
五、習題滲透法
教師在布置語法的課外作業時,也要精心思考、選擇和設計作業題目。如果在完成題目的過程中使學生能接受到品德教育,并得到品德的陶冶和感染,這無疑是一箭雙雕的好方式。在英語語法第一章講解復雜句的時候,布置學生課外去摘抄,翻譯中外名著中富有哲理和啟發的句子,并請他們分析句子成分,做成PPT來班上分享給同學。
教書育人是所有教師應盡的職責,教育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挖掘人的內在潛能,解放人的力量,發展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提升人的地位,這是其最終目的。要達到上述目的,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科學途徑。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英語教師必須憑借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合理設計,找到在英語教學中靈活地滲透德育內容的最佳方法,做到既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又能成功地滲透德育內容,把德育滲透貫穿英語教學始終。
參考文獻:
[1]龔 克.立德樹人、素質教育與內涵式發展 [J].中國高等教育,2013(2):6-8.
[2]顧明遠.德育為先.立德樹人[N].中國教育報,2013-12-06.
[3]高德勝.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