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剛
【摘要】 目的 研究狼瘡腸系膜血管炎的臨床表現, 并對治療方法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 選取56例狼瘡腸系膜血管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 對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后進行分析。結果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的主要以腹痛(42例)、腹瀉(44例)、發熱(22例)、惡心及嘔吐(38例)為臨床表現;且均合并系統損害(8例單純消化道受累、48例1個及大于1個其他系統損害);經心臟超聲檢查28例, 16例中心包積液;26例腎臟受累、18例皮膚黏膜受累、16例輸尿管腎盂積水;腹部X線立臥位檢查者32例, 8例假性腸梗阻;8例呼吸系統受累;多數患者伴補體C3下降、補體C4下降、血脂異常、紅細胞沉降率(ESR)增快, 所有患者均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52例患者治療有效, 并發重癥感染死亡者4例。結論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主要以腹痛、腹瀉、發熱、惡心及嘔吐為臨床表現, 對其臨床表現進行充分了解, 加強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盡早進行診斷, 并給予大劑量激素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臨床表現;治療方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35
系統性紅斑狼瘡作為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對身體中任何系統和器管均可進行侵犯, 有多種臨床表現,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30~50%合并胃腸道癥狀[1, 2]。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56例狼瘡腸系膜血管炎患者進行研究和分析, 對其臨床表現和治療情況進行總結, 以下為總結的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本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狼瘡腸系膜血管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男2例, 女54例, 年齡最大81歲, 最小13歲, 平均年齡(41.67±13.11)歲, 病程最長23年, 最短1個月, 平均病程(8.15±4.95)年;其中首發癥狀為胃腸炎就診的患者16例。
1. 2 方法 對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 對其臨床表現進行總結, 并對患者合并系統損害情況進行分析, 同時分析實驗室檢查結果, 對治療方法及效果進行觀察。
2 結果
2. 1 臨床表現分析 統計和總結狼瘡腸系膜血管炎的臨床表現:42例(75.00%)表現為腹痛, 44例(78.57%)表現為腹瀉, 22例(39.29%)表現為發熱, 38例(67.86%)表現為惡心及嘔吐, 14例(25.00%)表現為皮疹, 14例(25.00%)表現為關節痛, 12例(21.43%)表現為腹脹, 10例(17.86%)表現為黑便或血便, 2例(3.57%)嘔血, 2例(3.57%)表現為肛門停止排氣排便。
2. 2 系統損害情況分析 56例患者均合并系統損害, 8例單純消化道受累, 所占比例為14.29%, 48例1個及大于1個其他系統損害, 所占比例為85.71%, 其中包括32例血液系統受累, 所占比例為57.14%;經心臟超聲檢查的28例, 16例心包積液, 所占比例為57.14%;26例腎臟受累, 所占比例為46.42%, 18例皮膚黏膜受累, 所占比例為32.14%, 16例輸尿管腎盂積水, 所占比例為28.57%;腹部X線立臥位檢查者32例, 8例假性腸梗阻, 所占比例為25.00%;8例呼吸系統受累, 所占比例為14.29%。
2. 3 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 所有患者經尿、血、便常規檢查, 結果血常規異常者32例, 8例貧血, 20例白細胞減少, 10例血小板減少;尿蛋白呈陽性者22例;4例便常規異常;檢測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 升高者32例, 對C反應蛋白進行檢測, 升高者20例;對患者進行腎功能和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異常者2例, 低蛋白血癥10例, 所有患者腎功能顯示為正常;血脂檢查者48例, 載脂蛋白A(ApoA)水平下降者28例, Apo-A水平提升者4例;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者16例, HDL水平提升者2例;Apo-B100水平降低12例;甘油三脂(TG)水平提升6例, TG水平降低4例;總膽固醇(TC)水平降低者8例;脂蛋白a[Lp(a)]水平提升6例;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提升2例, 下降者2例;檢測患者的補體C3和補體C4, 結果:48例補體C3水平降低, 28例補體C4水平降低;免疫球蛋白檢測者44例, 18例IgG提升, 6例IgM提升, 10例IgA下降。
2. 4 治療方法及效果 以患者疾病活動性為依據, 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40~500 mg/d, 病情得以控制后將劑量逐漸減少。12例患者聯合應用環磷酰胺進行治療, 0.4~0.6 g/次,
每14~30天進行1次;38例患者采用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 羥氯喹治療者32例, 硫唑嘌呤治療者6例, 霉酚酸酯治療者4例, 沙利度胺治療者2例、甲氨蝶呤治療者2例, 環孢素A治療者2例。并且以患者病情為依據予以生長抑素、胃腸黏膜保護劑、抑酸劑、腸外營養、對癥補液、控制感染等相關治療。經治療52例患者治療有效出院, 4例患者放棄治療出院后, 并發重癥感染死亡。
3 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有多種臨床表現, 對多個器官可累及, 常見臨床表現為消化道癥狀, 一般來說, 首發癥狀為胃腸道表現, 而因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的消化道癥狀所占比例僅為2%~30%, 合并癥及藥物不良反應會導致消化道癥狀[3]。系統性紅斑狼瘡對胃腸道進行累積的表現為狼瘡腸系膜血管炎, 是導致系統性紅斑狼瘡消化道癥狀的主要原因[4]。經組織病理檢查, 炎性細胞浸潤、補體沉著、小血管壁免疫復合物, 小血管形成血栓, 造成腹膜炎、腸系膜血管栓塞、蠕動異常、出血、梗阻、潰瘍、消化系統炎癥發生[5-11]。從本研究顯示,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以腹痛、腹瀉、發熱、惡心及嘔吐為臨床表現, 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導致消化道出血、腸穿孔、腸梗死等。采用實驗室檢查對患者進行診斷, 以此對其病情進行充分了解, 為治療提供依據, 所有患者給予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并以患者病情為依據給予相關的對癥治療, 效果較為理想, 本研究死亡病例均為因個人原因放棄治療出院, 導致重癥感染而死亡。
綜上所述,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主要以腹痛、腹瀉、發熱、惡心及嘔吐為臨床表現, 對其臨床表現進行充分了解, 加強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盡早進行診斷, 并給予大劑量激素及對癥治療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值得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翠, 胡喜梅, 張娟, 等.狼瘡腸系膜血管炎的臨床特征及治療.中國全科醫學, 2014(17):2020-2023.
[2] 榮霞, 劉毅, 黃向陽, 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腸道病變36例臨床回顧性分析.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5, 19(4):238-241.
[3] 黃鶴, 田昭濤, 崔云亮, 等.系統性紅斑狼瘡伴腸系膜血管炎、假性腸梗阻.臨床誤診誤治, 2015, 28(12):20-22.
[4] 陶志虎, 呂冬寧, 謝永祥, 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腸系膜血管炎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例分析.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3, 2(6): 32-34.
[5] 林志謙, 許建榮, 華佳, 等.系統性紅斑狼瘡并發胃腸血管炎的腹部CT表現.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3, 29(5):768-771.
[6] 陳珊宇, 徐建華, 帥宗文, 等. 狼瘡腸系膜血管炎30例臨床分析. 中華內科雜志, 2009, 48(2):136-139.
[7] 石哲群, 佟勝全, 沈春瑾, 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伴腸系膜血管炎5例臨床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5):601.
[8] 李中艷, 曾芙蓉, 洪小平, 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腸系膜血管炎9例臨床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4(8):917-919.
[9] 王穎芳, 朱小春, 杜紅衛, 等. 狼瘡致腸系膜血管炎26例臨床分析. 臨床薈萃, 2012, 27(16):1426-1428.
[10] 唐博謇, 沈敏, 陳華.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重度腸系膜血管炎及心肌受累一例. 中華醫學雜志, 2011, 91(21):1509.
[11] 劉東武, 汲泓, 高明利.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腸系膜血管炎1例. 遼寧中醫雜志, 2010(S1):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