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一、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意義
1.服務社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然而,相比于民眾日益旺盛的公共服務需求,既有的資源提供方式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此時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可作為社會公共服務強有力的補充。
2.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志愿者活動能夠使原本僅停留在認知階段的理論和技術通過現實操作得以內化,使其從經驗轉化為智慧。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能夠促使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理論、素質等諸多層面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二、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1.開展志愿者活動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對人類思想、意識、道德、修養等精神層面因素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不能寄希望于通過短期、突擊式的操作簡單達成,而需要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對實踐進行檢驗。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在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也是在踐行理論教育中的奉獻精神、服務意識、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在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志愿者活動,學生能夠在實際行動中領會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感的現實內涵,在為他人、社會提供無償服務的過程中完善自身道德品質、提升個人素養。同時,社會實踐能夠使大學生體會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客觀差距,并培養其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使其以更加飽滿和積極的精神狀態面對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壓力和負擔。
2.志愿者活動與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已經成為當下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重要的內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設高校精神文明的主要渠道,是以書面教學結合實際操作培養高校大學生更加健全的道德思想品質、完善的人格素養的過程。高校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大學生以自身的知識、技能服務于社會,奉獻于人民,這使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成為一種必需和必然。而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則以實踐行動進一步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其中十分關鍵的組成內容,因此,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實質上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共同體。
三、以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策略
1.完善體制機制
盡管當下不少高校都已基本建立大學生志愿者組織或群體,不過普遍以系部或者院校為單位自行組織,較缺乏以學校管理層牽頭,貫穿院校、系部、年級、班級的整體系統。這就容易出現一個學校中不同系部或院校間各自為政的問題,對全面開展管理和協調工作不利,也不能更好地擴大高校志愿者活動的規模效應。因此,以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更加全面的管理體系,使志愿活動具有整體性和全局性,既便于提高管理效能,又能使志愿活動不斷擴大影響力。
2.促進志愿者活動的常態化、特色化
當前,不少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常常相對集中在某些時間段,這很容易出現一年中少數時間內大學生志愿活動十分頻繁,而其他時間則相對冷清的局面。要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需要通過改善管理手段促進志愿者活動實現常態化,使其不至于成為一種階段性的臨時行為。同時,時下的志愿活動形式和內容仍然比較單一,未能體現出各級各類高校豐富多彩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特色,故創新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開展綜合性志愿服務也是當前和未來需要重視的環節。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體兩面,中國社會的志愿服務意識和精神日漸已深入人心,作為高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志愿者活動已經成為推動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彩鳳,夏競然.知識分子與精神文明建設[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6-18.
[2]周 圍.道德實踐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