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崢鳴
李 先生花費6000余元購買了三件標稱為100%聚酯纖維的連衣裙,后經檢測,該款連衣裙的里布材質為96.7%聚酯纖維和3.3%氨綸,這與商品吊牌并不相符。李先生遂認為百貨公司在銷售該商品時存在欺詐,要求賠償2.4萬余元。近日,黃浦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商店應為李先生退貨并承擔檢測費用,但對其賠償要求不予支持。
【案情回放】
2016年4月9日,李先生前往上海南京東路購買服裝,在一家知名百貨公司的女裝專柜,他選購了一件售價近2000元的連衣裙。次日,他再次在該專柜購買了兩件相同款式的連衣裙。購買后,他將其中的一件送往了一家具有服裝質量檢驗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產品質量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該款連衣裙標牌標識纖維含量為“里布聚酯纖維:100%”,檢驗結果為“里布聚酯纖維:96.7%、氨綸3.3%”。
說好的100%聚酯纖維實際卻有氨綸成分。李先生認為商店在銷售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為此向法院起訴要求百貨公司按照“退一賠三”的標準賠償2.4萬余元和檢測費500元。
庭審中,百貨公司首先對李先生的購買動機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在兩天內連續購買三件同款連衣裙,并非普通消費者所為。百貨公司辯稱,氨綸和聚酯纖維都是用于服裝里料的原材料,使用氨綸的目的是增加服飾的舒適性和美觀度,無論是生產廠家還是銷售企業均沒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主觀故意。
審理中,法官查閱了國家質檢總局等制定的紡織品纖維含量標識國家標準,其中規定,當產品含有的能夠判斷為是裝飾線或特性纖維(例如,彈性纖維、金屬纖維等),且其總含量小于等于5%時,可使用“100%”,并說明“xx纖維”除外。
法院審理后認為,涉案服裝里料中含有的3.3%氨綸屬彈性纖維,根據國家規定可標注為100%聚酯纖維,并說明彈性纖維除外,但涉案服裝未按要求對含有微量氨綸作出除外說明,該行為屬不符合國家關于纖維含量標識規定的行為。百貨公司在其銷售衣物的纖維含量標識上存在瑕疵,理應退還消費者貨款。但百貨公司并無欺詐消費者的主觀故意,對李先生要求賠償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論案說法】
問:涉案連衣裙材質與標識不符,為何不構成欺詐?
答:首先,聚酯纖維屬相對廉價的紡織纖維,而氨綸為彈性纖維,其市場售價遠高于聚酯纖維,百貨公司并不存在以次充好的問題。其次,氨綸和聚酯纖維都是國家允許用于服裝面料及里料的紡織纖維,以普通消費者對于紡織纖維的認知水平,并不會僅因標牌上標識的纖維含量是100%聚酯纖維而進行消費。同時,普通消費者在購買連衣裙前應經過試穿,李先生連續兩天購買三件同款連衣裙,證實其在試穿后沒有任何不適,不屬于受誤導而消費。
問:檢測費用應由誰承擔?
答:李先生委托檢驗檢測機構對涉案衣物的纖維含量進行檢驗,是證明涉案衣物纖維含量的標識與實際含量是否一致的必經環節,且檢驗結果也證明標識存在瑕疵,因此檢測費應由百貨公司負擔。
法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 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