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繼元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中國正在從大向強和平崛起。國內外安全環境和形勢的發展演進,呼喚我們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習近平關于強軍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鮮明回答了建設一支什么樣的一流軍隊、怎樣建設一流軍隊的問題,著重論述了追求什么樣的強軍目標、怎樣追求強軍目標的問題,揭示了建軍治軍之道,提供了強軍興軍之寶。
一、確立強軍目標
習近平指出,要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而奮斗。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是習近平在洞察國際國內大勢、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建設經驗教訓、揭示國防和軍隊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
深刻洞察世界力量結構大變局。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進,“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1] 8。這是世界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來發生的“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說到底,指的就是各種國際力量的大分合。國際舊體系舊格局在消解在解構,是為“分”,國際新體系新格局在形成在建構,是為“合”;力量對比朝著不利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干涉主義的方向發展,是為“分”,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多極化、一體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是為“合”;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恐怖主義升溫抬頭,是為“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越來越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各國人民的歡迎,是為“合”。大變局帶來大機遇,也帶來大挑戰,我們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科學考量國際安全環境大變化。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然而,國際競爭的“叢林法則”依然存在,現實和潛在的戰爭威脅難以避免。我國地緣戰略環境日趨復雜,存在多重不穩定因素,面對多方向安全壓力,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增大。最主要的還是新軍事革命正在深入發展,對我國實現強軍目標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挑戰。主要是,美、俄、英、法、德、日等主要國家都在加快推進軍隊改革,實現軍隊轉型,搶占軍事戰略制高點,謀求國際軍事競爭新優勢。世界軍事競爭日益加劇。2015年4月2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網絡戰爭新戰略,首次明確美國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網絡武器來對付攻擊者,并且還列出了美國自認為威脅最大的國家: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等。某些條件下,美軍可采取網絡行動,從而用一種對美國有利的方式終結沖突,或是破壞對手的軍事系統,以防止其使用武力來危害美國的利益。在這場風起云涌的世界新軍事革命大潮中,誰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誰不加快改革、不緊跟信息化步伐,誰就會陷于戰略被動。
全面吸取蘇東軍隊蛻變大教訓。馬克思主義認為,軍隊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堅強柱石。蘇東軍隊蛻變的教訓,一是共產黨對軍隊領導制度被取消。戈爾巴喬夫推行以軍隊國家化為核心的軍隊改革,通過實行多黨制和總統制,取消了蘇共對蘇軍的領導地位,又借助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從法律上剝奪了蘇共領導和指揮蘇聯軍隊的最高權力”[2]20。二是各種勢力紛紛向蘇軍滲透,極力拉攏官兵。俄羅斯圖片雜志《星火》前編輯科若第奇認為,蘇聯的最終命運取決于軍隊支持哪一方勢力。無論是戈爾巴喬夫,還是葉利欽都希望得到軍隊的支持。葉利欽向軍隊許諾,未來的政府會盡一切可能保證軍隊的開支,同時大幅提高軍人的薪水。三是蘇軍官兵理想信念發生動搖。在社會上反軍浪潮沖擊下,軍隊官兵思想被搞亂了,各種社會思潮在軍隊泛濫成災,退黨現象屢見不鮮。四是在政治考驗面前迷失方向。1991年,蘇共一些領導人為挽救蘇聯而實施緊急狀態,調動軍隊包圍葉利欽,控制動亂局面。面對站在坦克炮塔上阻止軍隊的葉利欽,軍隊卻調轉槍口,“保衛葉利欽,同動亂的人群擁抱歡呼”[3]137。葉利欽正是憑借與各軍區長官的私交,保持對軍隊的影響力,才導致了開進莫斯科的裝甲部隊臨陣倒戈,從而斷送了蘇聯“8·19”政變者阻止國家土崩瓦解的最后努力。五是蘇軍內部派系林立,軍心渙散,軍紀松弛,逃兵事件時有發生。“8·19”政變者實施“緊急狀態”時,根據國防部命令進入莫斯科的三個師缺乏統一指揮,許多官兵不按規定時間行動,甚至在城市中游逛,開進中的坦克、裝甲車隨意脫離編隊或停下,不少士兵接受市民給的煙酒和食品,與圍觀者一起歌舞嬉戲,甚至在裝甲車內喝得大醉。1990年,蘇軍擅自離隊人數達3萬人。駐遠東地區工程兵部隊為抗議軍營內不公平,一天內500多人逃跑。駐東德集團軍在德國統一后不到半年有700多士兵逃離。官兵生活困難,被迫走私販賣武器。
準確把握國防和軍隊建設大方位。我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這是習近平對當代中國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但對于我們國家而言,也必須看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與國際阻力加大并存,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與風險挑戰增多并存。對于我們這支軍隊而言,更應該看到,世界新軍事革命帶來的強烈沖擊前所未有,國家安全形勢面臨的復雜局面前所未有,我軍肩負的歷史重任前所未有。我軍幾十年沒有打仗了,缺乏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經驗,各項建設成果缺乏實戰檢驗;我國周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大國地緣競爭、軍事安全較量、恐怖主義威脅等問題更加凸顯。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我們只有直面并有效解決后三個“前所未有”,才能推進前三個“前所未有”。這是職責,更是使命。這是習近平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大方位的準確把握。
強軍目標創造性地發展了我們黨建設強大的人民軍隊的理論與實踐,是對我軍建設目標任務做出的新概括、新定位。強軍目標歷史性地提供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支撐,肯定了軍隊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堅強柱石的力量是誰也取代不了的歷史地位。強軍目標現實性地明確了加強人民軍隊全面建設的聚焦點和著力點,強調必須著力解決我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我軍打贏信息化戰爭能力不夠、各級指揮信息化戰爭能力不夠的問題。
二、扭住強軍標準
戰斗力就是軍隊打仗作戰和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結合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構成。戰斗力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標準在軍事領域的自然延伸。戰斗力是衡量軍隊強弱的唯一尺度,是檢驗軍隊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強軍興軍,核心是能打勝仗。強軍之“強”,就強在戰斗力上;興軍之“興”,就興在始終扭住戰斗力標準不放松上。習近平任軍委主席的當月就指出,“堅持把戰斗力標準貫徹到全軍各項建設和工作之中”,“這是我們在工作指導上需要把握的一個帶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4]22。牢固確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對軍隊實在太重要了”[4]43。習近平強調戰斗力標準,既為實現強軍目標指明了路徑,也為實現強軍目標確立了準繩。
牢固樹立戰斗力標準,是由戰爭制勝規律決定的。古往今來,哪支軍隊不是靠戰斗力打勝仗的?當今世界,哪支軍隊不是靠戰斗力來立足的?沒有戰斗力,哪支軍隊都取得不了戰爭的勝利。戰斗力標準的根本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我軍現實生活中有的用“政績標準”、“安全標準”、“領導滿意標準”代替戰斗力標準;有的戰斗力標準喊得多,真正用來衡量和檢驗工作的不多。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不克服這種把“唯一”當“之一”、視“根本”為“枝葉”的現象,戰斗力建設的大廈就支撐不起來,強軍興軍的目標就會落空。2014年,全軍開展“戰斗力標準大討論”,向“和平兵”、“太平官”觀念宣戰,向“訓為看、演為看”的花架子假把式問責,使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在軍隊各項建設中真正立起來、落到位,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的導向鮮明樹立。
牢固樹立戰斗力標準,也是由有效履行我軍根本職能決定的。軍隊首先是一個戰斗隊,是為打仗而存在的,而且是要能打得贏的。平時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關鍵時刻打贏。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歸根結底,打贏是靠戰斗力的。準備打仗,打贏戰爭,保家衛國的戰斗隊職能始終是我軍的根本職能、第一責任,打仗和準備打仗也始終是軍人的天職。由于我軍長期處于相對和平時期,一些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當和平兵、做和平官的想法,危機意識喪失,打仗觀念淡化,戰斗力標準降低。因此,強化戰斗隊意識,樹牢戰斗力標準,在和平時期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時刻以戰斗力標準練兵備戰,在國家發生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時候,軍隊才能上得去、打得贏。
牢固樹立戰斗力標準,還是由切實提高我軍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決定的。戰斗力標準在軍事實踐活動中具有基礎性和支配性作用,具有唯一性和根本性。它像一根“指揮棒”,引領部隊建設發展的方向;它如一塊“試金石”,檢驗部隊各項工作的質量效益。軍隊建設一旦偏離戰斗力標準,就會走彎路、入旁道,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堅持把戰斗力標準貫穿到軍隊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把提高戰斗力作為全軍各項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戰斗力來衡量和檢驗各項工作,使全軍各項建設和工作向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聚焦,向實施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要求聚焦,向形成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聚焦,才能切實提高我軍建設質量和效益。
牢固樹立戰斗力標準,必須大力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按照實戰化要求嚴格訓練,推進訓練與實戰一體化,切實把部隊實戰化水平搞上去;必須扎實做好各方面各領域軍事斗爭準備,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作為根本著力點,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必須緊密結合軍隊面臨的形勢、任務和工作實際,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五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聚焦實戰、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必須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同時還要努力培養造就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堅強人才保證。
三、堅持強軍方針
習近平從國內外安全發展大勢出發,著眼黨和國家的安全戰略、發展戰略,提出了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這一方針是統攬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總綱,是強軍目標方針。
1.有效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方針
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是黨在軍事上的目標,它從屬于黨的目標,必須為實現黨的目標服務。強軍的目的是為了有效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更好地服務人民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黨的執政地位有效鞏固了,強軍目標就能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地推進。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必須適應有效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要求,必須適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必須適應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的要求,必須適應我國正在由大向強發展的要求,發揮對強軍目標的積極促進和保障作用。
2.有效履行軍隊使命任務的方針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我黨締造的、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所以,黨、人民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軍的使命任務。我軍的使命任務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得到拓展。今天,我軍的使命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服務,為實現地區和世界和平發展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
3.有效堅持積極防御戰略的方針
積極防御戰略是我黨軍事戰略的基點,是我軍一貫堅持的總方針和克敵制勝的法寶。今天,積極防御戰略方針的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必須以防御為根本,在“積極”二字上做文章:一是要促進軍事斗爭準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軍事斗爭準備戰略指導創新發展,將軍事斗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突出海上軍事斗爭準備。二是要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在注重陸地、海洋、空中安全的同時,關注太空、網絡安全;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構建“全局統籌、分區負責、相互策應、互為一體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布勢”。三是要科學統籌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注重深遠經略,塑造有利態勢,堅決遏制和打贏戰爭。
4.有效指導現代戰爭作戰的方針
研究現代戰爭作戰問題,核心是要把現代戰爭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搞清楚,特別是要研究透如何奪取現代戰爭的制信息權問題。一方面,要發揮并創新傳統優勢,始終堅信兵民是勝利之本,堅持人民戰爭,并結合時代和現代戰爭的特點,創新人民戰爭的內容、方法,優化戰爭動員方式,提高軍地聯合行動能力,把戰爭潛力轉變為贏得戰爭的強大實力。另一方面,必須轉變戰爭思維,更新作戰理念,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機動,自主作戰的原則,運用非對稱作戰方式方法,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掌握戰爭主動權。再一方面,在戰爭基本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一體化聯合作戰成為基本作戰方式的今天,必須發展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 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合制勝的體系作戰。
四、實施強軍戰略
1.堅持政治建軍
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本。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看家本領、最大特色、最大優勢,是我軍同其他一切軍隊的最大區別,也是我軍保持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的重要保障。
政治建軍首先要解決鑄牢軍魂問題。習近平指出:“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關系我軍性質和宗旨、關系社會主義前途命運、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和建軍之魂。”“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丟。”要“按照‘絕對標準固根鑄魂”,“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政治建軍要解決“最緊要的”問題。當前,伴隨國內外形勢變化,西方敵對勢力對我軍實施“四化”策略即淡化官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丑化黨和軍隊形象、腐化官兵思想和生活方式、溶化黨和軍隊指導思想,我軍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面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場考試,我軍政治工作必須做好思想引領和組織保證。針對政治建軍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郭伯雄、徐才厚案件,我軍政治工作要深刻反思教訓,加強政治工作的原則性、戰斗性、純潔性。要下大氣力解決問題積弊。“當前最緊要的是把四個帶根本性的東西立起來”,即把理想信念、黨性原則、戰斗力標準、政治工作威信在全軍牢固立起來。
此外,政治建軍要花大氣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要樹立大政工理念,形成全方位、寬領域、軍民融合的大政工格局,緊緊圍繞我軍政治工作的時代主題,努力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學化水平,著力推動政治工作創新發展,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
2.堅持改革強軍
改革,是設計和塑造軍隊形態的必由之路,是決定我軍發展壯大、制勝未來的關鍵一招。一支軍隊的強大,往往取決于能否在變革創新中開辟前進的道路。放眼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調整軍隊組織形態,爭奪戰略主動權。敏于觀察者先,敢于決斷者勝。習近平做出深化軍隊改革的戰略部署,這是實現強軍目標、搶抓戰略契機的英明之舉。軍事改革是一項系統性革命。軍事競爭力的建設,不僅在于武器裝備的先進,更在于建軍治軍理念的與時俱進。軍事改革必須同國家的發展協調一致,與世界的潮流同頻共振,促進國防和軍隊“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同步提升。“要始終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前進,努力奪取軍事競爭主動權。”這是習近平為新一屆軍委班子確立的歷史性任務和鮮明工作基調。“軍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習近平告誡全軍,新軍事革命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這是我們回避不了的一場大考,軍隊一定要向黨和人民、向歷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根據2015年11月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確定的時間表,2020年前要在“脖子以上”的改革即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根據2016年12月中央軍委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的要求,“脖子以下”的改革即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也要按照時間節點逐步推進。“脖子以下”的改革必須注重構建聯合作戰新體制,打造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必須遵循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鐵律,優化兵力規模構成,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必須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形成領導指揮新體制、聯合作戰新體系、現代軍事新力量、科技裝備新進步、戰斗力生成新方式,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
3.堅持依法治軍
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中國共產黨建軍治軍的基本方略,幾十年來,我們在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面積累和創造了許多寶貴經驗。法治是一支現代軍隊的鮮明特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我軍建軍治軍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軍紀嚴明、執法如山是我軍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優勢。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塑造了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保證了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強軍目標,并且把它與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緊密聯系起來,指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是實現強軍目標的重要保證。習近平指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必須構建完善中國特色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必須著力增強軍事法規制度執行力,必須強化全軍法治思維,牢固樹立法治信仰。習近平強調,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關鍵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最根本的是要按照法治要求轉變治軍方式,實現“三個根本性轉變”,即從單純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轉變,從單純靠習慣和經驗開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規和制度開展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從突擊式、運動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條例條令辦事的根本性轉變,形成黨委依法決策、機關依法指導、部隊依法行動、官兵依法履職的良好局面。
4.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是實現富國強軍的戰略抉擇,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有人用“犁”和“劍”來比喻國家發展和國防建設。“犁”不行,就有落后挨打的憂患;“劍”不利,就有打不勝仗的必然, “犁”與“劍”不能深度融合,就有亡黨亡國滅種的危險。英國《衛報》稱,美國高調宣傳的“星球大戰”,“很可能是一場處心積慮的戰略欺騙,目的就是要將蘇聯拖入過度軍事競賽的漩渦,加速其經濟崩潰”[5]。歷史反復證明,“犁”和“劍”的關系處理不好,融合不深,國家就會走彎路、吃苦頭。
“實現強軍目標,必須同心協力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富國強軍新征程上,習近平科學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統籌布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我們既不能走歷史上有些朝代文盛武衰、國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能走當今世界有些國家窮兵黷武、搞軍備競賽拖垮國家的邪路。要實施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國家戰略,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軍民融合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實現融合,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習近平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重要論述摘編[M].解放軍出版社,2016.
[2]李慎明.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說[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李慎明.領導權與話語權:“顏色革命與文化霸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總政治部.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M].解放軍出版社,2014.
[5]張寶鈺.蘇聯解體:一個超級大國的最后時光[N].青年參考,2016-12-29.
(作者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