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北宋嘉祐年間,一場莊嚴肅穆的殿試正在進行。主考官龐籍大聲讀出了前三甲的名字。可是,當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殿外等待新科狀元范鎮出列時,卻遲遲不見人影。
原來,北宋科舉殿試的次序不是按照成績高低來安排,而是按照生源所在地來排序的。不過,考中進士第一名的考生在主考官報出前三甲名字后,可以越過次序直接向皇帝毛遂自薦。然后,皇帝會欽點這個人為新科狀元,直接給這個人很高的職位。這種機會十分珍貴。
不過,范鎮對這種科舉考試中的特權非常反感,他認為所有進士都應該一視同仁地接受皇帝面試。龐籍等了好一會兒,見范鎮沒有動靜,只好按照次序開始進行面試。直到龐籍念到第79個名字,范鎮才出列應答,并且應答后迅速入列,沒有多說一句話。范鎮這種低調做人之風,讓宋仁宗和所有大臣肅然起敬。自此,這種殿試歪風就被徹底取消了。
淡泊名利,低調做人,這一直是范鎮的為人之道。在一次朝廷官職調整中,范鎮本應該得到館閣校理之職,但負責此事的官員卻給他安排了一個較低的職務。許多人都為范鎮鳴不平,而范鎮卻一笑了之,欣然接受。四年后,朝廷再次調整官員。宰相龐籍了解到范鎮情況后,向宋仁宗上奏道:“范鎮這個人有杰出才能,卻又為人低調,真是難得的人才呀。”于是,宋仁宗便聽從龐籍意見,直接越級提拔范鎮為直秘閣、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
范鎮對自己個人名利看得很輕,而對國家大事看得很重。在工作中,他常常在別人爭相說話的時候沉默不語,而在別人都不敢說話的時候第一個站出來說話。宋仁宗在立太子事兒上猶豫不決。因為涉及皇帝的敏感問題,一般大臣們都不敢進言。可是,范鎮卻接連上書,請求宋仁宗設立太子,避免大宋之亂。宋仁宗一直沒有答應。為此,有人向宋仁宗彈劾范鎮。范鎮道:“我這樣幾乎是求死,怎么會有求名聲、圖晉升的嫌疑呢?”不過,在范鎮上了第19次奏折后,宋仁宗終于答應從宗室中冊立太子,完成了穩定大宋江山社稷的大事兒。
范鎮因為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被迫辭官。不過,事情果然像范鎮預料到的一樣,《青苗法》實施不久,農民的負擔更重了,官員更腐敗了。于是,天下的百姓都開始懷念和贊頌范鎮的美德。范鎮慨嘆說:“真正的君子是在禍患尚未形成時加以消除,讓天下人受到好處,而我卻做不到。現在,天下老百姓還在因此而受罪,我哪有什么美德呀!”
公元1087年,范鎮無疾而終,終年82歲。他一生經歷了五任皇帝。他那種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品格名垂青史。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