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門”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陋習之一,其實質是一種編織官系網的手段,由此達到互惠互利的雙贏目的。那些拜門者,只不過是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護傘,一個護身符。
所謂“拜門”,其實只是建立一種名義上的師生關系,學生并不計較被拜老師的輩分、年齡、人品、學識,計較的只是老師一定要有權有勢。“拜門”,最開始的意思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拜主考官為老師。中國帝制時代的科舉考試都設有主考官,唐宋時稱“知貢舉”,明清時又變為“主考”或“總裁”。這些人其實就是臨時的考試委員會委員長。科舉中試或及第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而自稱“門生”。座主與門生等稱謂的出現,意味著古代官場上官系網的編織成功。
到了晚清,“拜門”已經有了一套復雜的程序。“拜門”人首先需要經他人引薦,呈上“門生帖子”,上面要寫清雙方姓名,自愿建立師生關系等內容。其次(也是最重要)還要交納一筆豐厚的財禮。老師收下財禮,學生才能行拜師禮。有了一個權勢如虹的老師后,學生就可以倚仗了,就可以炫耀自己是某某權貴的弟子。從此,就可以憑借老師的權勢在官場上飛龍在天,步步高升了。
東漢末年的名士徐干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特意談到“拜門”的實質:“現在拜門的官員俯拾皆是,在朝中當小官的,若是沒有幾個有權勢的老師,根本就不會走路吃飯。這些人拜的老師根本不會傳授他們文化知識,當官的也不需要文化知識。他們只是奉承巴結這些老師,為的就是能在官場上先占一席之地,然后靠著老師的幫助,升官發財。”這段話可謂一針見血,戳穿了那些拜師官員的阿諛面目。
但是,真正的官場達人,從來不給人以趨炎附勢的印象,這是因為他們未雨綢繆,在別人還沒有完全明白“拜門”妙處時,他們就已經一馬當先,大功告成了。
蘇洵、蘇軾和蘇轍被后人稱為是做官典范,蘇門一家被稱為做官家族。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蘇門如此顯赫,全是因為蘇洵的提前“拜門”。
蘇洵的文章很妙,思想也符合主旋律要求,但就是考不上國家公務員。在思想輾轉許久后,蘇洵決定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那就是構建師生圈。
當時,蘇洵在東京汴梁大街上買了一本京城名臣錄,上面羅列了一大群京官。這些京官中,蘇洵認為最能在皇帝面前說上話的就屬歐陽修了。
蘇洵決定投其所好,頭懸梁、錐刺股地完成了幾十篇文章,走了很多關系,終于將文章送到了歐陽修的手上。從此,蘇洵就成了歐陽修家中的座上客,而歐陽修也成為蘇洵的老師。二人雖然沒有舉行“拜門”的儀式,但出入歐陽修家的人都明白兩人的關系。幾年后,蘇洵的兒子蘇軾和蘇轍相繼來京考試,由于蘇洵在京城早已經是某某人的學生,再加上蘇軾這小子的確是才華橫溢,于是順理成章地被取為進士。
蘇洵之所以成功,又能讓兩個兒子成功,無疑是得益于歐陽修等人的大力幫助。蘇氏父子就這樣迅速揚名文壇,由偏遠地區進入京城的上層士人交游圈,隨后進入官場,開始了仕途生活。
(摘自《官系網:古代官場人脈操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