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秋生
《左傳》中說到,晉侯設宴要殺掉趙盾,可有人救了他,原來此人正是趙盾曾經在路上救活的那個餓人。《戰國策》也有,中山君以一杯羊羹亡國,卻以一壺餐得二士,終于使他逃難脫險。《史記》里的韓信,曾受過漂母的賜飯恩惠,后來就送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此類故事,史稱“一飯之恩”。
連吃飯之類的“小事”,也可以生發出“大義”來,常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而現今之人,就不好這么說了,也許是時過境遷吧,誰還有餓肚子的遭遇呢?但是,社會上的“請客吃飯”現象,自古以來屢見不鮮,錢鍾書的《圍城》中有如此絕妙的評論:“請吃飯好比播種子,來的客人里有幾個吃了不還請的?這樣,種一頓飯就可以收獲幾頓飯。”記得多年前的晚報曾有雜文抨擊“請客吃飯”的庸俗風氣,這樣寫道:“吃就是食,而食字呢,人字下面有個良,意思是——要想有人說你良(好),就得請人來食(吃)。”真是說到點子上了。(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