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柱
在中國歷史上,鄉賢歷來都是受政府和基層民眾普遍尊重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在傳統鄉村治理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尤其是小農經濟和傳統文化發達的地區,擁有濃厚的鄉賢文化,涌現出了不少鄉賢名人。但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劇烈變遷,鄉村能人背井離鄉外出就業,多數人涌入城市定居,鄉賢文化由盛而衰。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呼喚重建鄉賢文化、培育新鄉賢群體,以重建中國鄉土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
誰來做“新鄉賢”
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必須吸引新鄉賢重返鄉村。哪些人可以成為新鄉賢呢?一般認為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類:離退休干部。離退休干部人脈資源廣、組織動員能力強、民意基礎厚,能夠在鄉村重大傳統節慶活動、日常文化娛樂活動、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穿針引線、聯絡溝通、組織實施的作用,也可以通過調節鄰里糾紛等,發揮他們穩定基層社會秩序、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監督現任基層官員行政行為的作用。比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南昌市原市長李豆羅、原中國駐黎巴嫩、伊朗大使劉振堂等。第二類:退休知識分子。退休的大學教授、文化名人等知識分子,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可以利用祠堂、村民文化廣場、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平臺傳播傳統文化知識,利用修訂家譜、主持祭祀等活動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利用宣講會、大課堂、市民講座等形式宣傳本土歷史典故,讓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本鄉本村和附近地區落地生根。他們也可以在黨的創新理論和具體政策傳播中發揮宣傳解釋作用,幫助基層群眾更加準確了解黨的涉農政策,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消除日益突出的階層隔閡,讓黨的創新理論和涉農政策更加精準地傳播。如江蘇省高郵市朱堆村企業家楊文華、湖北襄樊退休教師楊維廣、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正處級調研員王錫昌等。第三類:工商界成功人士。在外經商、創業的企業家見識廣、頭腦活,可以鼓勵他們回鄉創業或投資,發揮對本地經濟的推動作用。如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新鄉賢商會和福建省漳州鄉賢商會等。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構成了新鄉賢的主要來源,發揮他們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能夠弘揚鄉賢文化、助力新農村建設。
“新鄉賢”能否勝任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調查研究中心圍繞“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問題,對全省202名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現,有超過90%的鄉鎮干部充分肯定了新鄉賢在基層治理現代化中重要作用,同時有57.9%的鄉鎮干部擔憂離退休黨員干部或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沒有返鄉做鄉賢的積極性。
離退休干部群體。從年齡段來看,離休干部年齡大多在80歲以上,年齡較大,大多數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即使身體狀況良好,但他們多數人知識積淀過時,思維守舊,因此難以勝任當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任,難以發揮新鄉賢的積極作用。年齡在60~70歲左右的退休干部中,大多數人需要幫助子女撫養第三代,接送孫子女上學下學,返回鄉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
知識分子群體。從歷史上看,不少鄉村出身的知識分子喜歡“告老還鄉”、葉落歸根”,這種選擇和傳統社會小農經濟、宗法制度、儒學思想等因素密切相關。但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舊鄉賢和新知識分子鄉賢的生長土壤已經完全不同。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的調查顯示,由于城市有比較完善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很多知識分子已經深度融入城市,形成了較為緊密的文化圈,因此不愿意返回鄉村做鄉賢,鼓勵他們返回農村等于剝離他們熟悉的生活圈和文化圈。而且,很多知識分子在家鄉已經沒有多少親人,他們返回鄉村后自身的養老將面臨極大問題。
創業成功人士群體。創業成功人士往往有自己的公司、企業或事業,如果沒有合適的回鄉創業平臺,也不容易返回鄉村。即使返回鄉村也難以有發揮作用的平臺和機制,最終導致新鄉賢淪為商會、企業家俱樂部,或者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
因此,發揮新鄉賢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首要前提是培育壯大新鄉賢群體,而培育壯大新鄉賢群體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措施吸引鄉村能人自愿地返回鄉村做新鄉賢、如何使現有的鄉村能人快速成長成新鄉賢。
如何培育“新鄉賢”
將培育新鄉賢文化、提升鄉賢治理水平作為一項長期工程。現代鄉村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希望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要吸引更多的新鄉賢參與到現代鄉村治理中,首先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手機等媒體,加強輿論宣傳,弘揚鄉賢文化,為更多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優秀農民工、企業家等返回鄉村、反哺鄉村鼓與呼,通過宣傳部和文化部門聯合開展“尋找新鄉賢”的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新鄉賢、培育新鄉賢、支持新鄉賢的良好輿論氛圍,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必須堅持雙向培養的原則,雙管齊下促進新鄉賢群體快速成長。一方面,要通過村民推薦、組織選拔等方式,在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工商界人士中發現一批自愿回鄉定居的新鄉賢候選人,鼓勵他們回鄉參與鄉村事務、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逐步形成一批有見識、有擔當、有威望又自愿返鄉反哺的新鄉賢群體。要聯合財政、衛生、民政、關工委等部門針對新鄉賢重回鄉村參與文化治理的養老障礙、醫療障礙等,聯合行動、創新機制,妥善解決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在現有鄉村能人中發現一批年輕有為的新鄉賢帶頭人,尤其是在大學生村官群體中尋找鄉賢模范,鼓勵他們在現代鄉村事務治理中更多地發揮建設性作用,逐步成長為新鄉賢。在市縣級黨校主體班中增設新鄉賢主題培訓班次,通過有組織的培訓和輪訓,提高新鄉賢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意識,提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平臺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水平,增強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和把握能力。
將建立健全相關的活動平臺作為培育新鄉賢的主要途徑。首先是新鄉賢活動的組織平臺。通過組建縣、鄉、村三級鄉賢協會、鄉賢理事會或商會等社會組織的形式,鼓勵和支持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參與鄉村公益文化事務治理。其次是新鄉賢引領鄉風文明的教化平臺。通過鄉賢理事會、鄉賢調解員、鄉賢宣講員等形式,邀請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傳承和弘揚鄉村文明。讓新鄉賢所蘊含的道德力量延續傳統鄉村文脈,讓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能教化鄉民、反哺鄉里、涵養文明鄉風,使村民遵循行為規范、價值導向。三是新鄉賢培養選拔的提升平臺。實行鄉賢掛職村官和鄉鎮長助理等制度,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農村基層文化事務治理,推動鄉村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緩解農村日益嚴重的“空心化”、“空巢化”現象,構建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區域特色鄉村治理模式。
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合理切入點作為培育新鄉賢的主要杠桿。我國農村各個地市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條件都不同,推進鄉村文化治理現代化,要結合實際、因村制宜、穩步推進,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理念,找到一條凝聚人心、樹立品牌,找準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合理切入點,探索符合農村本地實際的鄉村治理現代化模式。城鎮化率偏低、經濟欠發達地區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治理的切入點宜集中到日常文化事務治理、公益文化事業建設、扶貧濟困、調解民間糾紛上來。城鎮化率較高、文化現代化程度較高地區新鄉賢則可以更多地關注本地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本地文化典籍修訂和傳播、本地文化特色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等。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調查研究中心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