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蓮
摘 要: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教學中不能受教材限制,應注重教材的靈活應用。也就是既要重視現行課程的基礎性教學,更要重視拓展性訓練,深化教學效果。真正把“以生為本”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1+1”生本閱讀教學正是基于這種想法,進行了一些關于閱讀教學方面的初步探討。
關鍵詞:“1+1”生本閱讀;教材;拓展性訓練
小學階段是兒童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受傳統教學思想的長期影響,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拘泥于教材,深陷于課堂。某種程度上,使我們的教學方法形成了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延續的教學流程是先學會生字、詞,再分析文章的層次段落,認真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與情感。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整個教學活動變得枯燥壓抑,毫無興趣可言!根本的觀念是圍繞教材轉,不注重跳出教材,很容易受到教材內容的限制。鑒于此,只有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的禁錮,從以前的舊框框中跳出來,尤其強調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不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正確對待師生角色的轉變,使教師向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轉變,通過“授之以漁”使學生切實掌握打魚的方法,只要掌握捕魚的方法,就能取之不盡,受益終身,而“魚”無非飽餐一頓而已。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對“1+1”生本閱讀教學有著自己的看法與理解,與大家一起探討。
“1”是指現行的基礎性課程,另一個“1”是指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訓練。“+”并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將兩個“1”巧妙地融合,使之成為閱讀教學的倍增器。說簡單點,這里的“1”就是課本里的一篇文章,而第二個“1”就是對這篇文章展開的拓展性訓練。
先說第一個“1”,注重課堂結構的優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口、手、腦并用,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借助字典這一重要的學習工具,掃清文章中的生字、生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疑難問題,引導學生互相答疑。教師重點放在怎樣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上。
再說第二個“1”,在引導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尤其應有目的性地開展拓展訓練,明確訓練的重點與難點。我認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有了學習工具的幫助,只要方法得當,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那么,我們把拓展訓練的重點放在哪里呢?觀察發現,難點還是在句子的理解上!句子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礎。如果不能領會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意思,往往給閱讀教學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在一個階段,或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師生共同努力,重點了解各種句型的結構,正確理解句子表達的意思,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是這樣進行訓練的:首先,布置學生把目前掌握的各種句型整理出來,然后動員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分組后通過抽簽的方式每組可選擇一種句型。要求通過大量的閱讀,再選擇十句比較典型的例句,拿到課堂上來,由學生自己來當“老師”,把這個句型的結構、類型講給大家聽。通過學生之間的主動交流,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快集中掌握了各種句型。如,祈使句、反問句、感嘆句等,在教師的適當幫助與點撥下,很快就會融會貫通了,大家的學習興趣盎然,極大地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同樣的方式,我又進行了擴句、縮句以及仿寫各種句子的強化訓練,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僅憑掌握了各種句型,進行簡單的訓練還遠遠不夠。通過教學發現,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的現象依然存在。我又把重點放到如何理解句子意思的拓展性訓練上。例如,在講解《鳥的天堂》一課時,課文末尾有“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樣一句話,從字面意思來看,那棵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整個句子平淡無奇,但細讀之下,才能品出這句話的精妙之處。抓住“的確”這個重點詞,加上語氣的變化,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贊美。站在全文角度進行分析,這句話不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升華了感情,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榕樹、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諸如此類,引導學生共同收集一些各種類型的精彩句型。讓學生充分領略語文的魅力,促進教學效率明顯提升。總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認為立足教材是根本,但也要跳出教材,注重對教材的深化與拓展,其中立足教材要求徹底理解教材,而教材的深化與拓展則是強調所學知識的運用,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應敢于嘗試與探索,想高招,把功夫下足,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李芳.現代教育科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