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祥+高雪芹
摘 要:數學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計算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前后連貫地敘述計算的算理和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計算教學;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是借助數學語言顯現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滲透在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我重點說說在計算教學中,讓學生說意義、說算理、說順序、說技巧,通過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前后連貫地敘述計算的算理和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說意義,理解四則運算
小學階段的計算主要是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在掌握計算方法之前,先讓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能夠很輕松地說出各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這不僅為理解計算、掌握計算方法做準備,而且為以后學習解決問題分析數量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加法運算時,除了讓學生說出“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之外,還要結合算式靈活變通。如,“25+36”可以說成是“求25和36的和是多少?”在教學減法及乘、除法運算時,也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其幾種意義。通過這樣反復訓練,不僅讓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四則運算的意義,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語言,拓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說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計算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只有計算過關,才能掃清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障礙,順利進行其他知識的學習。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得讓學生理解算理、說清算理,掌握計算方法,這比學生死記硬背計算法則輕松得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計算方法時引導學生多說想法,也就是算理。如,用“湊十法”完成進位加法,計算“8+5”時讓學生說出想法,有的學生可能說“先把5分成2和3,再算8+2+3=13”,有的學生說“先把8分成5和3,再算5+5+3=13”,這時教師就要做出肯定的評價,并適時概括這就是“湊十法”,讓學生很輕松地理解掌握“湊十法”。即在概括每句法則之前都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說出算理,概括法則,這樣才能完全理解方法,正確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三、說順序,正確進行運算
在掌握了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后,還要進行四則混合運算訓練,這就要求學生分析并口述運算順序。運算順序的敘述可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說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另一種是用語言描述算式。如“24÷(18-6)×25”,可以說成是“先算減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也可以說成是“24除以18減去6的差,所得的商再乘25,積是多少?”這樣做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為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題奠定了基礎。
在解答文字題時,也應該要求學生通過說想法確定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文字題的運算順序的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1)順向思維。如,在解答“38與22的和減去16的差再除以20,得多少”時,適時質疑:“要實現你所確定的運算順序應注意什么?”學生很自然地說出,既要用小括號又要用中括號,很輕松地列出綜合算式。(2)逆向思維。如在解答“18減去6的差乘15除以9,商是多少”時,提示學生抓住問題,逆向思考,這樣學生便會很容易地說出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3)利用特殊句型進行思維。如“36與24的和除以它們的差,得多少?”可引導學生用縮句法變成“和除以差”來確定運算順序……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分析,說出想法列出算式,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技巧,合理進行簡算
在理解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尋找機會利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一些相關算式發現運算定律,用語言描述運算定律。如,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23×25)×4”和“23×(25×4)”,先說出自己的發現,然后引導學生逐步完善語言,概括出乘法結合律。其次,還要讓學生在進行簡算之前根據算式的結構特征采用合適的運算定律進行計算,并說出根據,也就是運算定律。如計算“(25+7.5)×4”時,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當然,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這需要教師學常抓不懈。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使數學課堂顯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扎實有效。
參考文獻:
李金樸.小學數學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與探索,2008(3).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885)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