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就得讓每一個農民融入到產業化的進程當中來,讓他們成為產業鏈上的一環。為推進產業精準脫貧,陜西因地制宜選準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等短平快產業,突破“農民不富”困局。
全國第三次資源普查統計顯示,陜西藥用植物、動物及礦物等中藥資源共計4700余種,其中植物藥3291種,約占全國藥材資源的30%以上。根據《陜西省醫藥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陜西將以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樞紐、中藥知識經濟產業為動力,助力精準扶貧。
瞄準“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陜西榆林緊緊圍繞馬鈴薯這一優勢作物精準發力,持續投資建設馬鈴薯生產脫毒試管苗、微型薯生產基地等一大批設施并投入3000多萬元,對種植農戶在良種、農藥、化肥等方面進行補貼。如今,榆林農村25.2萬貧困人口以馬鈴薯為脫貧主導產業,其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左右,其中定邊縣達50%以上。
陜西商南縣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縣脫貧攻堅主抓產業之一,提出以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合理利用本地資源為前提,按照“生產科學化、生態化、集約化、產業化”的思路,大力發展現代化食用菌生產,食用菌產業實現了從小作坊到現代化食用菌生產企業的轉型,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陜北是我國著名的小雜糧主產區,亦是產業扶貧的有效途徑。僅榆林市常年種植面積就有300多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近三成,總產量約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陜北雜糧種類多,雜糧品種更多,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品種就達16大類1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