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奇生
摘 要:通過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科學校本化資源優化科學學科教學過程,把“優化教學資源”與“科學教學過程”有機統一,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特點,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身心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進而達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有機整合。
關鍵詞:網絡;科學;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有專家認為:網絡與現在教育的相結合,促進學校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化、國際化和個性化。在這樣大數據的教育環境中,對傳統的教育方式而言,這既是顛覆挑戰,又是發展機遇。
一、微課創作,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
“微課”是指教師圍繞某一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以視頻、錄像為主要載體,從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短小精悍,某個話題、某個難點、某項活動,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而設計的。因此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結構“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的特點。
對教師而言,微課將變革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備課、教學、反思更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從而讓教師的因材施教得到真正實現,使教師的教學內容能最大程度地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所以,今后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有望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渠道之一。
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同時,觀看微課的過程既是補充過程,也是鞏固過程,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現代教學,學校必須建立學校的微課資源庫,鼓勵教師積極創作微課,同時鼓勵教師從網絡上、兄弟學校之間進行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豐富資源庫。并且學校建立快捷、開放的資源庫,有利于師生的教學和學習。
二、引經據典,有利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探索未知世界,開啟知識大門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活動的一種動力,有了這種動力,人在認知活動中就會其樂無窮。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引經據典,創設愉悅和諧的情境,編一個有情節、趣味性強的故事,將所教的科學知識滲透于故事情節之中,并制成視頻資料進行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引經據典確是需要的,一方面可以作為科學知識的見證,增強觀點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補充,完善某個論點。引經據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順帶增加了知識面,開拓了眼界,而且能產生舒展心情,起到了解惑、傳道的妙用,這也是我們師生的雙方都殷切期待的。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模塊“磁鐵”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查找關于我國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的故事、哥倫布航海發現新大陸的故事……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磁鐵這一特征的深深吸引,從敬佩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開始,由內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拋磚引玉,有利于學生展開合理聯想
別杯斯基曾說過:“在藝術生活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而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也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地進行探索。作為教師,首先要發展學生的思維,改變傳統的聽課方式,把學生的大腦解放出來,而運用電腦、平板等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體現出教師為課堂主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關系。有利于發現學生的潛能,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正如阿基米德說過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對想象的翅膀,學生就能發揮無限潛能,在天際間盡情遨游。因此,作為教師應耐心耕耘、用心培育,讓想象種子在學生的心田上生根、開花、結果,使他們能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滿載而歸。
拋磚引玉,在教學完一些知識以后,要正確地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所謂“見仁見智”,只有學生在學習中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也就達到了學習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二模塊“光”的第8課《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時,學生學生興致高漲,邊看圖片邊說,還把平時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的加在自己與我一起分享中,而且還提出了很多大膽的設想,可謂是異想天開、五花八門。但我覺得,只要他們有想法,能從中去領悟去體會,他們就達到了學習的效果。當學生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那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指日可待!
總之,網絡資源豐富多彩,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通過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科學校本化資源優化科學學科教學過程,兩者有機地統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將使小學科學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1]袁建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