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高職學生學習中呈現出的日益明顯的信息知識碎片化、審美標準多元化的特征,以及課程改革與信息技術全面融合的教育浪潮,基于微課資源開展閱讀教學、構建“有效課堂”,是啟動高職語文教改之門的一把鑰匙。
關鍵詞:高職;語文;微課
1 困境: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該怎么辦
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就業(yè)為導向,在此背景下,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推進速度很快,但大學語文等公共課程則相對停滯。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呼吁高校加強和改進母語教學,雖然高職院校業(yè)已認識到職業(yè)教育缺失不了人文教育,但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表明:多數學生在理智上承認語文價值的同時又認為現有課程教學并沒有多大效果,不僅不能達到個人成長、提升職業(yè)能力的期望值,而且傳統單一的理論授課模式無法與其興趣和學習習慣相吻合。
從教師角度而言,教師普遍認為高職語文服務于整個學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生的知識背景、興趣需求千差萬別,使得公共課在縱向深入、橫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難把握;且高職語文大都大班授課、互動有限,教師往往應付教學任務而忽視教學質量;加之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對教師教學熱情的打擊,這些都對教師追求高效課堂產生了消極影響。
簡言之,近年來的高職語文教學的不盡如人意,其原因是被學校所耽擱、被學生所誤解、被教師自己所荒廢。解決高職語文教學困境,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一是應對于學生,須主動教改,把課上好、上出質量、上出特色自然能贏得口碑;二是應對于學校,須主動融入,貼近專業(yè)、貼近學生,和職能部門、學生社團合作,主動融入才不會被邊緣化。其中通過教改復活語文課堂,是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微課:啟動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改的鑰匙
如何讓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是國內外教育者當下都在探討的熱門話題。在眾多資源形式中,微課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時代要求和學生心理,在國內外教育領域中得以快速發(fā)展。就國內來講,微課業(yè)已被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一種手段迅速推廣,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迅速升溫。目前,國內微課主要以教學視頻為呈現方式,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完整地呈現出教師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的教學。其依據即在于心理學、傳播學的研究結論:10分鐘左右的時長符合當今網絡時代信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面對當今學生 “數字時代原住民”的特質,高等教育教學形式需要適應數字一代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基于上述背景,項目組在面向高職學生的調研中發(fā)現:在全面互聯網的時代,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同樣呈現出信息知識碎片化、審美標準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各院系各專業(yè)對于大學語文的要求則呈現出聽說讀寫應用化、人文教育專業(yè)化的要求。因此,在這兩端訴求之中,教師倘若滿足于自我欣賞、脫離學生興趣、無視專業(yè)訴求開展語文教學,其效果無疑是刻舟求劍。反言之,把握住學生端和專業(yè)端的兩點訴求,開發(fā)并用好微課資源,微課完全可以成為啟動高職大學語文教改之門的鑰匙。
3 實踐:衛(wèi)生類高職語文微課建設的案例評析
筆者所在的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院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衛(wèi)生類院校,素來重視語文課程在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融合的背景之下,該校語文課程啟動微課建設。其做法包含了兩個主要階段:一是微課資源的開發(fā),根據課程標準,針對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制作微課資源,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查詢、復習;二是微課資源的應用,騰出有限的課堂時間,以微課資源為基礎,開展廣泛的閱讀、思考和交流,促發(fā)學生思維,帶領學生思考與表達。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第一階段側重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借助微課資源,積累起基本的語文知識;第二階段則是側重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掌握的微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文本閱讀,幫助學生逐漸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逐漸提高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逐漸實現醫(yī)學人文素養(yǎng)的升華。
1.微課資源的開發(fā)。從教學規(guī)律分析,絕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切片化以制作微課。鑒于語文內容的豐富性,微課開發(fā)過程中,在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需要呼應專業(yè)訴求的課程標準,另一方面要定位于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選擇“點”而不是“專題”。因為微課時長不過15分鐘左右,主題太大、內容龐雜難以講清楚。對此,比較好的形式應該是圍繞某一主題的“微課系列”。比如,該校大學語文課程微課開發(fā)中,圍繞課程標準中的“傳統思想文化專題”,選擇“孔顏樂處”、“人生出處”等核心概念制成一個“儒家的人生觀”微課系列,該系列包括3-4個微課,各不一樣但又有一定關聯,可以形成集合;而若干這樣的集合又統屬于某個專題,從而形成“微課——微課系列——專題”的知識層級。其中微課所表達的無疑是有助于深刻理解專題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只不過它以鏡頭語言更生動地展現出來。
2.有效課堂建設。由于高職語文課時的極度有限性,傳統大學語文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雖然也根據所講專題給學生開出書目布置學生課后閱讀、并借助讀書報告對學生學習情況實施考核,但事實上學生很少深入閱讀,甚至根本不讀,而是借助網絡截取或拼湊完成作業(y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環(huán)節(jié)的喪失,是造成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要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勢必要加強閱讀環(huán)節(jié)。然而閱讀的增加必然消耗課堂寶貴的時間,面對這一矛盾,微課的價值得到了顯現。借助于微課資源,教師可以將知識的講授前移至課前,從而讓渡出足夠的時間開展課堂內的集體閱讀,并通過對話與反省來開展深度閱讀,以糾正碎片式閱讀產生的思維惰性、增加學生閱讀過程中自我體驗,從而真正實現語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比如,該校大學語文課程“傳統思想文化專題”,由于學生通過微課已經基本了解了儒家“孔顏樂處”、“人生出處”以及道家“逍遙”、“淡泊”等基本概念,課上教師便能夠集中精力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汪曾祺的小說《釣魚的醫(yī)生》、東山魁夷的散文《聽泉》等經典文本,而學生有了必要的知識積累,所以在閱讀研討中面對“你如何理解莫道漁人只為魚?”“作者夜半聽泉領悟了怎樣的人生”等問題時往往能夠比較聚焦、比較深入,課堂教學效率效果也都明顯提高。
4 結論
如上所述,高職語文以有效課堂為中心的教改,核心在于節(jié)約課堂的有限時間充分地展開人文閱讀、交流和思考。結合了信息技術的微課開發(fā)和應用,呼應了時代的教育改革浪潮,呼應了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訴求,而且在微課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中,也促進了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教師必須深入的理解課程標準、分析重點難點、設計教學方案;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文化的養(yǎng)成,學生必須追加課前的自學時間、釋放課堂的參與熱情、延展課后的思考反省;并最終突破傳統課堂,形成了師生基于微課資源的閱讀、對話、反思的“有效課堂”。
作者簡介
鄒祥平(1979-)男,江蘇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醫(yī)學人文教育、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