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數學課程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便攜、快捷、準確、信息處理功能強大的特點。本文通信息化下高中數學教學進行探討分析,希望對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建構數學知識,有所脾益。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數學課程是改進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需要,是改進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下面具體分析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
1 創設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
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系,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是現代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在新的課程體系下,課堂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課堂成為探索世界的一個窗口,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探尋大自然的奧秘,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人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內容,也只有這種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最具生命力。以“余弦定理”這堂課為例,
在設計這一課時希望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創設情境。利用百度地圖的測距功能,測量出上海市民星中學與民星公園、民星公園與歐尚超市的距離,然后提出問題:‘‘我們能計算出上海市民星中學與歐尚超市相距多少米嗎?”進而引入到本節課的主題。
這是一個貼近我校學生實際生活的引入,這條路是我們學生去民星公園參加志愿者服務、去歐尚超市買東西、放學回家等經常走的一條路。學生對于這條路非常熟悉,但對于它們間的距離是多少又是陌生的,加上運用多媒體工具在電子地圖上標出這幾個點,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的欲望也被激起,引入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充分發揮課堂40分鐘效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為此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學生往往仍是啟而不發,感觸不深,容易疲勞從而導致厭學的負面心態。現代信息技術一改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因大量重復工作過多地占用時問的現象,教師可預制頁面,按需調用,對“癥”下藥。這樣既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導向由模糊變清晰,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形象來理解數學中的概念和運算過程。重、難點多次重復播放,反復刺激學生的感官,以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可以使課堂容量增加、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以“函數的零點”這堂課為例。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體會函數的零點與方程根之間的聯系,初步形成用函數觀點處理問題的意識;難點是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給定精確度的方程的近似解。在講解例題“尋求函數.f(x)=4x3—52x2+169x-140在(3,4)內的零點的近似值(精確到0.1)”時,我們需要多次進行帶人數值利用計算器計算函數值,過程比較繁瑣。此時,我們可以用Microsoft Excel的公式計算功能逐步計算解答,或是利用計算器上的函數值計算功能,都能讓原本費時、易錯的帶人過程變得簡單、直觀。
3 進行數形結合教學
高中解析幾何是綜合運用代數和幾何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特點之一是數和形的緊密結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質來研究相應的幾何圖形的特點,使幾何圖形及其研究實現了“代數法”。反之,如果給代數問題以幾何解釋,那么可以理解代數問題的直觀意義。解析幾何的另一個基本特點是把曲線(包括直線)看做是按一定的幾何條件運動的集合,以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研究它的性質,所以具有數形結合的思想,運動變化的辨證觀點是學好解析幾何的關鍵。 例如,在“坐標平面內求動點軌跡問題” 這一課中,在以往引入橢圓的概念時,教師往往采用自制教具來進行引人,如圖釘和繩子等,采用師生合作動手畫橢圓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橢圓概念形成的數學化過程。而利用“幾何畫板”的追蹤動點軌跡的功能,可以將這一過程通過電腦演示向學生展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橢圓的形成過程。包括雙曲線、拋物線以及其他的一般圖形,都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將滿足條件的動點軌跡演示出來,這樣對于第一次接觸解析幾何學生對于求動點軌跡的問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讓學生在代數計算的同時也了解了實際幾何圖形的情況,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總之,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促進高中數學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在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時,要考慮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優化多媒體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的結合,否則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濫用,教學內容全部由計算機來展示,教學環節轉換速度過快,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過少,不利于一些學習能力相對低的學生跟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不利于學生歸納和總結。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要用在最需要和關鍵之處,要發揮其最好的輔助作用,從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鄒俊松:《淺談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新課程(中學版) ,2016(7)
[2]孫秀斌:《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契機》,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11)
[3]徐洪濤:《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探討》,引文版(社會科學), 2015(4)
作者簡介
陳月蓮(1984—),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南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