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
山塘墨香 “蘇式”味道
——江蘇省蘇州市山塘中心小學校書法教育印象
惠蘭
書法教育;課程;校園;蘇式
山塘是厚重的,唐寶歷元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為暢達交通而開鑿水道,東起“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至“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約3600米,約合七華里,故稱“七里山塘到虎丘”。水道即為山塘河,其淤泥堆積河邊就成“白公堤”,天長日久,“堤”演變成“街”,即為山塘街,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山塘是“蘇州”的,一街一河、水陸并行,粉墻黛瓦、鄰水而居,店肆林立、會館集聚,吳儂軟語、市井繁華……
浸潤著這濃郁歷史與文化的蘇州市山塘中心小學校自有其獨特的韻致與風格,“書法教育”更是裹挾著濃濃的“蘇式”味道。
山塘中心,百年老校;原地重建、生機煥發。學校將吳地文化前瞻性地融于學校的建設規劃、環境布置、辦學理念中,使文脈得以延續,傳統得以弘揚,彰顯其博雅之趣,呈現其儒雅之風,凸顯其和雅之諧。漫步校園,牌樓、浮雕、石刻、碑廊……無不訴說著歷史的絮語,彰顯著文化的力量。潤物無聲,隨風潛入。更可貴的,山塘站在學校發展的文化自覺與創新角度,樹立了明確的教育價值取向,“尚德、尚學、尚樂”的9字校訓既呈現出吳地文化濡染浸潤的印記,更體現出辦學者對教育獨特的理解與實踐的勇氣。這樣的文化孕育出來的“書法教育”,無疑是內生的,是自然的,是適切的。
二、邃密累積,鍛鑄溫潤“蘇式”課程
幾千年來,縝密細致、深邃嚴謹一直是吳地學者文人的治學態度與風格,這種精細執著的優秀傳統甚至成為了蘇州一種特有的市井文化。山塘的“書法教育”正有著這樣獨特的“蘇式”氣息。從校本課程的研發到實施,從硬筆、軟筆的進階與融通,到學段、學情的揣摩與定位,無不是注重夯實基礎,注重點滴積累,注重幫助學生修煉良好的習慣與品性。而這樣的氣定神閑、這樣的不徐不疾、這樣的循序漸進,則引領著學生去構筑“聞道、問道、悟道”的階梯。“聞道”“問道”,往往會形成某種量的積累,而“悟道”則是借助這種積累,通過反觀內省達到領悟甚至發現的境地,是量變以后的一種質變。而這種質變,指向的正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核心素養。山塘的“書法教育”,摒棄繁華,溫潤如玉,觀照當下,涵育長遠。
葉圣陶先生是從蘇州小學講臺走出去的偉大教育家,是中國現代教育文化領域的一代宗師,是蘇州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導師和行為楷模。“像葉圣陶那樣做老師”,是蘇州教師職業隊伍建設的鮮明旗幟。山塘的教師堅定而執著地行進著。他們承繼傳統、敬畏風骨,努力修煉厚德載物、心懷寬廣、修德澤人的“蘇式教師”形象。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更為山塘教師發展指明了方向,喚醒了教師的專業自覺。他們深入學習、深刻思考、深度探索,厚積而薄發,厚學而敏行,淵博而雅正。山塘的“書法教育”風景中正是有了山塘教師的身影,而顯得愈發動人與溫暖。
蘇州文化如水般靈動、輕柔、飄逸;蘇州文化“文脈悠久,源遠流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浸潤在融合、創新、致遠、崇文的文化氛圍中的“蘇式”學子是靈動的、聰穎的、包容的、堅韌的。作為吸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例超過80%的公辦小學,山塘正是借助“書法教育”的圓融與仁愛,滋養著學生,使其通曉地域文化,鍛鑄內斂而靈動的氣質。每每聽到山塘學子在省市書法比賽中摘金奪銀的喜訊,看到山塘學子娟秀、靈動的書法作品,自信陽光的精神風貌,我們就能深切感受到山塘學子已經從文化的觸摸、文明的浸潤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成長,煥發著生命的光輝。
“蘇式”,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和教育風貌,它是獨特的教育精神、教育理想的符號。對“蘇式”書法教育,我們也有著自己的愿景追尋:愿“蘇式”書法教育能真正奠基學生的精神成長,愿“蘇式”書法教育能真正優化教師的職業模態,愿“蘇式”書法教育能真正改善教育發展的生態。
歷史千年流變,姑蘇教育人以自己的無限智慧,在“蘇式教育”建設的征程中,且思且行,且行且遠。
J292.1
B
1005-6009(2017)29-0049-02
惠蘭,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215100)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