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沫 林
“最美教育”:培養學生明禮善仁的美德
文|沫 林
學以明德,“最美教育”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堅定的信念、淵博的知識,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種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產生、形成都有其歷史、經濟、思想基礎,都是以相應的理論為基石的,是一種過程的積累,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學能使人明理,學能使人識道,學能使人高尚,通過深入的學習明事理,辨是非,知得失,識廉恥。有了某種道德認識,還需要熾熱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種對善的執著追求,在實踐中形成穩固的道德情感。
“最美教育”要教會學生講究“誠信”。誠信一直是支撐華夏民族的道德脊梁。孟子說過:“誠者,天之道也。”而“信”也同樣被古代作為為人處事最基本的準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孔子為我們留下的名言。而社會文明進步的今天,“誠信”更應該成為每個公民所認同的道德規范。“最美教育”還要教會學生“自省自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與別人發生矛盾時,首先是尋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堅持“過而改之,不為過也”的態度,培養改過自新的積極心態。“最美教育”還要教會學生自強不息,就是勇于進取,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忍常人不能忍的艱難困苦,磨煉戰勝困難的意志品德,這是實現理想的保證。
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德育滲透要從教材實際出發,緊扣教材,把握學科特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將品德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于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思想品德課、班會、周會、綜合實踐課等課程都是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和人的道德行為的學習,受到優秀道德品質的熏陶,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逐漸統一起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語文課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進行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日常行為教育等。體育課通過課堂教學、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比賽等進行集體主義、團結協作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需不斷滲透。
學生品德教育要抓“小”,并要抓“實”。“小”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格素質應從娃娃抓起,從小處著手。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德育要從學生的日常一點一滴、一言一行抓起,“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逐步培養學生懂禮貌、講團結、樂于助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學生的人格。“實”首先要明確教與做的一致,把健康人格的培養落實在行動上。從學生能接觸到的,易于理解的事物入手,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其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能用正確的思想判斷真、善、美,假、丑、惡,形成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并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
身教重于言教,為人師表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教學中,為建立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要用自己的學識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不僅通過語言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培養人格。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前者使學生信服,后者使學生佩服。教師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等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仿效的榜樣。教師處處都能以身作則,時刻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學生一定能受到感染,進而達到品德教育目的。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這種“無聲的教育”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最美教育”愿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一生去詮釋、踐行,修身自省,立德自持,帶領學生走向更遠。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