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高一新生入學適應指導探析*
宋梅
中學階段是學生由幼稚向成熟轉化的重要階段,它給每個學生帶來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特別是處在初高中銜接階段的高一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后,難免會產生各種不適應,出現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失落、自卑、焦慮、自我中心等,教師應針對高一新生常見心理問題進行科學指導。
高一新生;適應不良;指導
我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家門口的普通學校讀的,憑著小聰明和一點兒努力,我的成績一直都挺好,屬于優秀生的行列。中考時我以高分被這所重點高中錄取,而且還被分進了強化班。同學羨慕我,老師表揚我,父母也以我為榮。可是,進入高中以后,我發現課程比初中難很多,老師的教學進度卻很快。我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初中多了很多,可仍然覺得有點吃力。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績居然在班上倒數,爸媽把我狠批了一頓,老師看我的眼光也帶著不屑。后來我更努力了,可是成績卻沒有明顯提高,期中考試名次依然在班級末尾。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壓力:為什么初中時我隨便學學成績就可以很好,而到了高中,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成績反而下降了呢?是我變笨了嗎?
——高一章同學的談話記錄
我不是一個特別善于表達的人,初中時我的朋友就不是很多。上了高中,由于學校離家較遠,我必須得住校。本以為每天和同學們朝夕相處,一定能很快交到幾個好朋友,可是開學一個月了,我卻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平日里,同學們都在忙各自的功課,即使聊天、討論問題也都是在一個個小圈子里。我想和他們講話,可是不知道怎么開口,總是擔心我說的話不合適,擔心他們對我有看法。我覺得他們彼此之間好像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關系,很難融入進去。我覺得自己很孤單、很壓抑……
——高一龔同學的談話記錄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年級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年,是中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然而,由于高一學生處在生長發育期,正是由半幼稚半成熟逐步走向成人化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在一個極不穩定的時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后,面對種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他們難免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所以,重視高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問題、給予指導非常必要。
對學校高一學生進行開放式的訪談和無記名的調查,探究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原因,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對新環境適應不良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1.學習焦慮。
跨過緊張的中考,不少學生認為進入高中可以松一松。他們對于學習還停留在初中階段的感覺上,不知道高中的學習與初中相比已經發生了質的區別。高一科目多、難度大,課程學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而且各學科的章節關聯度都很大,一旦落下了一部分,可能對學習全局產生影響。同時,為確保學生在三年后有所作為,教師們始終給學生調緊了弦,上課、作業、補習、考試都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學生不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就會感到無法適應如此快節奏的高中學習,導致成績下滑。尤其是第一次月考,讓不少學生“很受傷”,他們不能接受“耕耘了卻沒有收獲”的結果,從而陷入對高中學習的緊張和恐懼當中。
2.心理失衡。
許多學生在未進入高中之前,對高中生活充滿美好的向往與期待。而當他們真正成為其中的一員時,才發現高中與他們的想象存在不小反差,心理上出現失落感。此外,高中招生是以擇優為原則,被錄取的學生在原校大多是班級干部或學習尖子,受到老師的青睞。進入高中后,尤其在重點高中,班里“高手如云”,一些在初中很受老師“寵愛”的學生失去了優越感,一時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接受自己在新集體中“中等生”甚至“差等生”的身份,感到心理失衡。
3.抑郁自卑。
優秀的學生一旦喪失優越地位,便會懷疑自己,變得苦惱、自卑、自暴自棄,有的甚至以違反校紀校規或搞惡作劇來引人注目,以達到心理平衡。此外,部分高一新生可能也是中考的受挫者。他們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高中,思想深處免不了有些自卑,認為自己比別人低了一頭。這些學生比一般同學更渴望成績進步,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當他們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學習,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時,壓抑、自卑就會取代原先的希望。
4.孤獨懷舊。
相當一部分高一學生處在“渴望友情,卻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渴求理解,卻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的尷尬處境。尤其是住校生,大多是第一次離開家庭過集體生活,他們倍感孤單,特別想念家人,渴望回到過去的生活情境。這種懷舊情結會使學生在剛入校的幾周內特別煩躁不安,對于交際能力不強、適應能力差的學生,這段時間會持續得更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顯然,在高中伊始對學生進行指導,既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求,也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
1.對“指導”的解讀。
“指導”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指示、教導,表示“引導,帶領去做”的意思。在教育中,“指導”應該與“教學”“管理”一樣,都是學校的基本職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指導”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要考慮學生在理想、心理、學業、生活、生涯等方面的個性化需要,它應當成為現代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的一項服務。
2.“指導”的主要內容。
學生發展指導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和自主發展的品質,促進潛質的充分發揮,促使學生獲得下一階段學習、生活與工作所需的能力,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指導的主要內容包括:
學習指導,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學習觀的指導,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學習、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有什么作用、學習成功的標志和因素是什么等;其次是學法指導,包括元認知的指導、一般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科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再次是學習動力的指導以及學習環境的指導與調節,包括學習動機、興趣、情緒、意志、用腦科學等非智力因素的指導。
生活指導,分為個人生活指導和群體生活指導。在個人生活上包括品德養成指導、文明禮儀指導、身體保健指導、心理調適指導、學校生活適應指導、特長興趣發展指導、閑暇指導、家庭關系指導等;在群體生活上包括人際關系處理指導、團隊合作指導、異性交往指導等。
生涯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并根據個人興趣特長訂立人生目標,給予學生生涯規劃、職業定向和升學準備等方面的指導。首先,幫助學生明確生涯含義,理解學習對個體生涯發展的價值;其次,幫助學生掌握現代社會所需的各種生活與生涯技能;再次,對面臨升學和就業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針對處于初高中銜接階段的高一新生,可以特別加強入學適應、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指導,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3.指導的主要方法。
學生發展指導的方法可以是集體指導,也可以是個別指導。對于一些學生容易出現的共性問題,可以采用集體指導的方法。如對于很多高一的新同學來說,造成成績滑坡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方法的不適應,這主要是由初高中知識結構與思維特點的迥異所致。初中階段側重于形象思維,奉行“勤記、多練”,而高中更注重抽象和理性的思維方式,要求學生有更強的分析、概括、綜合的能力。二是學習的自主性問題。初中幾乎沒有自習課,而高中多了大量的自習時間,這讓許多已經習慣于執行教師指令的學生感到手足無措,非常被動。針對這樣共性的問題,可以利用講座、心育課、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集體指導。集體指導的優勢在于,通過集體內人際交互作用,學生在共同的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當然,由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各有不同,遇到的問題也會有差異;即使是相同的問題,背后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也會不同,因此,針對個別學生的個別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建立“導師制”——為學生配備“一對一”的成長導師。導師必須多方面了解被指導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學習狀態、家庭背景等情況,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記錄成長軌跡;經常與學生談心,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逐步形成獨立學習、獨立發展的能力。
[1]徐建平,毛建清.初高中銜接時期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4).
G444
A
1005-6009(2017)32-0010-03
宋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南京,210007)心理健康教師,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C-c/2011/02/08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