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潔朱 莉
角色扮演游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魯 潔1朱 莉2
角色扮演游戲在幼兒期最為典型,對促進幼兒社會化、人際溝通與交往、情緒情感等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采用3角色扮演故事類型(動物故事角色、家庭故事角色、同伴故事角色)×2組別(實驗組、對照組)的混合實驗設計,研究大班幼兒角色扮演游戲對分享和助人行為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角色故事扮演組幼兒相較于非角色扮演組幼兒有更多的分享、助人行為意愿表現。對于分享行為,家庭角色扮演游戲對幼兒影響最大;對于助人行為,同伴角色扮演游戲對幼兒的影響最大。
角色扮演游戲;親社會行為;移情
2歲半到5歲半是幼兒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蒙臺梭利通過觀察研究發現,幼兒的群體敏感期為2歲半至5歲,此階段開始發展對群體生活的興趣,希望被接納和肯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兒童的社會化有兩個步驟:一是模仿階段,二是游戲階段。在幼兒園中,游戲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關鍵。
從目前研究結果看,幼兒早期分享行為的性別差異顯著,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對分享行為的差異影響越來越不明顯。幼兒的助人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展,尤其是在大班時發展最快。在本研究中,根據研究目的,考慮到研究方法對幼兒理解能力和互動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控制了年齡的額外變量影響,選取了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進行實驗研究。性別不作為研究變量,但在被試選取時盡量控制男女平衡,減少實驗誤差。研究采用3角色扮演故事類型 (動物故事角色、家庭故事角色、同伴故事角色)×2組別(實驗組、對照組)的混合實驗設計。將平均年齡6.43歲,標準差為0.33歲的大班幼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都為45人,實驗組為角色游戲扮演。
1.角色扮演幼兒與非角色扮演幼兒在分享行為上的差異。
通過統計,參與角色扮演的幼兒愿意分享的貼畫平均數12.45±1.22;非參與角色扮演幼兒愿意分享的貼畫平均數為5.78±1.98。對不同組別的幼兒分享貼畫行為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幼兒在貼畫分享上的差異檢驗
該結果符合研究假設,進行了角色扮演游戲的幼兒相較于沒有進行角色扮演的兒童,分享行為表現得更多(p<0.01)。
2.不同角色扮演類型幼兒的分享行為的差異。
根據角色游戲的社會化程度,角色游戲分為動物故事游戲、家庭角色扮演游戲、同伴角色扮演游戲。根據實驗設計,每個幼兒都完成了不同的故事角色扮演。結果發現,動物故事扮演組分享貼畫的平均數為9.44±1.08,家庭角色扮演組為18.42±1.24,同伴角色扮演組為13.09±1.34,描述統計見表2。

表2 幼兒在不同角色扮演(故事)分享貼畫數量
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家庭角色扮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影響最大,這是由于家庭教育中最早開始的是分享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在幼兒期,父母會告訴幼兒要學會與其他人分享,父母也會以自身為榜樣,主動示范分享的行為,如將幼兒的玩具和零食分給其他小朋友等。
3.角色扮演幼兒與非角色扮演幼兒在助人行為上的差異。
統計發現,參與角色扮演的幼兒愿意給其他不認識小朋友的貼畫數量平均數為8.78±1.32,非參與角色扮演的幼兒愿意給其他不認識小朋友的貼畫平均數為4.88±1.34。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組別幼兒在助人貼畫數量上差異
從表3可以看出,角色扮演組幼兒助人貼畫數量顯著高于非角色扮演組(對照組)。該結果符合研究假設,進行了角色扮演的幼兒相較于非角色扮演的幼兒,有更多的助人行為。本研究中要幫助的是一個陌生人,因而移情能力和這種助人行為有直接的相關,角色扮演是進行移情的一個重要手段,角色扮演過程首先就進行了移情的培養,代入他人的角色,更能理解他人的痛苦。因此在助人行為中,進行了角色扮演的幼兒會有更多的助人表現,愿意幫助他人。
4.不同角色扮演類型幼兒助人行為的差異。
對實驗組不同角色扮演類型幼兒助人貼畫數進行統計發現,參與動物故事角色扮演的助人貼畫數平均數為6.84±1.22,參與家庭角色扮演的幼兒助人貼畫平均數為7.66±1.27,參與同伴角色扮演的幼兒助人貼畫平均數為11.84±1.37。結果見表4。

表4 幼兒在不同角色扮演(故事)上助人貼畫數量
表4結果表明,在幼兒助人行為中,參與同伴角色故事扮演的幼兒,相較于參與動物故事扮演和家庭角色扮演的幼兒,愿意分享的貼畫數更多。
本研究結果表明,角色扮演組幼兒相較于非角色扮演組幼兒在分享行為、助人行為上有顯著的優勢。從實證的角度再次論證了角色扮演游戲在幼兒社會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也發現,在幼兒園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對集體的需求也顯著增加,甚至開始出現了一些小團體,有排斥其他小朋友的現象存在。幼兒園中被排斥的小朋友往往會在園中哭、沉默寡言,這樣不利于幼兒的發展,造成其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盡管有教師干預,但是強制性的干預往往難以起到實效,被孤立的小朋友并沒有真正被群體接受。還有一部分幼兒缺乏社交技巧,表現為自私、不愿意分享、孤僻等特點,這樣也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針對上述情況,建議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導方式,通過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在游戲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訓練兒童,在具體的生活實例中加以引導,及時鼓勵、表揚,將互助、分享的良好行為具體化,逐步提高幼兒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同伙伴相處,互相關愛,營造一個包容接納的氛圍。
1.讓幼兒學會扮演他人。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模擬他人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情感。對兒童來說,角色扮演過程中的換位思考能使他們較快地擺脫自我中心,從自我的概念擴大到更廣闊的范疇;讓兒童扮演或假設自己為不同的社會角色,使其較多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這樣幼兒更容易有分享的行為。
2.在角色扮演中鼓勵并引導幼兒的分享行為。
對于缺乏社交技巧、不愿意分享、表現孤僻的兒童,組織其參加家庭角色扮演游戲,讓其扮演哥哥、姐姐,照顧弟弟、妹妹,通過游戲中設定的情境幫助家庭成員解決問題。在游戲過程中,模仿不同角色的口吻和動作進行實踐,并在游戲過程中獲得及時的正向反饋;游戲結束后,繼續讓小朋友講解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感想,教師做好引導教育,逐步訓練兒童以同理心來理解為什么要進行分享,在潛移默化中漸漸學會分享,幫助他們增強社交的信心。
3.在角色扮演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通過同伴扮演游戲,兒童在游戲中積極思維,組織與合成信息,與同伴合作。在游戲中兒童憑借想象會重現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些經驗。通過扮演,兒童對故事以及故事中的角色經驗進行綜合考慮,兒童因扮演角色而在對角色、情節、場景作出決策時,一方面發展出高水平的思維技能,同時也使兒童學著把自身置于他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從而促進兒童移情能力的發展。兒童分組獨立進行扮演游戲,輪流交換角色,由教師指導兒童嘗試體驗每一個角色,或者由教師指導兒童分配角色,從認知、情感兩個方面幫助幼兒體會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間不同的交往。此外,每個扮演游戲的各個步驟都可以設計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認知和情感的基礎上通過行為訓練嘗試與人交往,從而提高交往能力。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的干預互相補充、相輔相成,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
4.幼兒教師在編排設置游戲時的滲透干預作用。
教師在編排角色扮演游戲時,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性地選擇和改編故事內容,將干預的內容滲透到故事的角色之中,使幼兒更容易接受。在扮演游戲中,適當引導幼兒一起協商、討論角色,加強兒童的社交活動。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從認知角度采用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認知技能訓練,從情感角度采用移情訓練,從行為角度采用典范戰略、行為塑造的方式。
5.幼兒園游戲中創設社會化的角色扮演情境。
幼兒園的角色扮演活動,目前還是以動物故事角色扮演為主,讓幼兒扮演各種小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教育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兒的發展水平,主要是社會化水平。現在的幼兒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較多,社會化程度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幼兒園活動設計中,尤其是對于有一定自主能力和需要的大班幼兒,應更多設計一些符合幼兒發展的更社會化的角色扮演游戲,尤其是家庭角色扮演和同伴角色扮演游戲活動,這些活動更加符合這一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
[1]瑪利亞·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M].霍力巖,李敏誼,胡文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Mead G H.Mind,self,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3]姚秀娟.3—6歲幼兒在園助人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4]李幼穗,韓映虹,陳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訓練對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3(2):43-47+53.
G441
A
1005-6009(2017)32-0048-03
1.魯潔,南京曉莊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南京,210000)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管理;2.朱莉,南京市六一幼兒園(南京,210000)教師,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