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含君
成 為 自 己*
——高中生生涯發展指導實踐
冷含君
自我同一性問題關系到青少年發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良好適應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高中生生涯發展指導旨在幫助學生發展自我同一性,即通過探索自我內在世界、外界環境等活動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努力使自我期待與外界需求相匹配,從而在面對未來選擇時呈現出有效的應對力,成為自己。
高中生;生涯發展指導;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人畢生追求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根據埃里克森(Erikson,1963)的觀點,自我認同感包括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是通過自我的綜合作用,形成關于自己的個性、信念、目標、價值觀的內在、主觀、統一、連續、成熟的自我概念,并成為自我發展的標志和動力。簡單地說,自我同一性是在應對許多選擇中形成的,比如:什么樣的職業是我想要的?我該信仰什么樣的宗教、道德和政治價值?作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或有性別的個體我是誰?茫茫人海中我所屬的位置是什么?
馬西亞(James Marcia,1966)根據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論中的兩個主要維度——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劃分了四種同一性狀態。“探索”指同一性形成過程中個體對各種與己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政治信念、職業、社會角色等,產生了茫然和困惑,這時個體需要對多種意義的選擇做出抉擇。“投入”指個體為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并達到某一目標所使用和花費的時間、精力、毅力的程度。四種同一性類型為:(1)同一性擴散:這類青少年沒有仔細思考或解決同一性問題,也沒有詳細計劃將來的生活方向,既沒有對各種選擇進行探索,也沒有做出投入。這是一種最不成熟、最低級的同一性狀態。(2)過早自認:青少年沒有體驗過危機或探索,過早地做出了投入,但這種投入是非自覺的,以別人對他的期望為投入方向,是父母或權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為青少年的未來發展目標做出決定;(3)同一性延緩:青少年正經歷同一性危機,積極地探索各種選擇,并沒有做出較高的自我投入,但有將來自我投入的傾向;(4)同一性獲得:青少年已經體驗了探索,仔細考慮過各種同一性問題,選擇了自我投入的目標和方向,并對特定的目標、信仰和價值觀做出了堅定、積極的自我投入,這是一種最成熟、最高級的同一性狀態。
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發展貫穿人的一生,青年期是形成和發展同一性的關鍵階段。那些成功地形成了適當同一性的人為自己設置了一條路線,為未來的心理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了解自己獨特的能力,并相信這些能力,然后發展出對自己是誰的準確感知,他們已準備好鋪設一條將充分發揮他們獨特力量的道路。自我同一性問題關系到青少年發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良好適應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生涯發展指導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務,即全方位探索(發現自己)、投入(發展自己),從而同一性獲得(成為自己)。它以個人的生涯發展為著眼點,設計系統的方案計劃,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成熟程度的不同,幫助高中生明確人生未來方向,弄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幫助他們培養生涯規劃及生涯決策能力——規劃人生、收集并運用資料進行生涯決策;了解自我狀況及澄清個人價值觀——自我認識探索、自我職業準備、認識工作世界、確認自我的工作價值觀、評估環境因素;做出合理選擇——結合生活中其他各種可能并利用社會資源進行適當選擇;開發自身潛能——發展自身愛好、挖掘個人潛在才能,以靈活、彈性的方式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
小寧已經是大四的學生,看著同班同學不是忙著考研,就是忙著做簡歷找工作,小寧心里卻開始煩惱起來。咨詢室里,小寧聊起了關于未來的困惑:“我不想找工作,我準備考研。我也不是不想工作,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而且我也不喜歡這個專業的工作。我不想讀這個專業的,唉,當時都是我爸幫我選的。現在不讀這個專業研究生的話,我考什么其他專業呢?我準備讀到30歲再想工作的事……我想我媽現在肯定很煩,那能怎么辦呢?我也不知道……”
該個案具有典型性,高中階段的學生經常會表現出無學習目標,雖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因缺乏學習動力而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他們共同的特征就是缺乏探索,因不了解自己而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常常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同時又覺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呢?
(一)使用標準化的心理測評,建立生涯檔案
建立學生生涯檔案是有效指導的重要途徑。學生的生涯檔案可包括學生的教育背景和個性特征。其中,教育背景可以通過以往的學業成績、知識結構、成長記錄等來反映,它們能夠潛在地預測學生在某一領域的能力水平。而檔案中的個性特征包括性格、能力、興趣、特長、潛能以及學生發展意向等,則可以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驗來了解。
(二)使用非標準化心理評估
1.開設以生涯為理念、以探索自我為主要內容的指導課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從而促進其對自我生涯發展的思考。
2.創設各種情境,或開展各類體驗活動。“請進來”:邀請學長、家長、社區人員、專業人員、知名人士、榜樣人士等來校開展經驗交流、培訓、課堂教學;租借購買相關軟硬件、圖書、影像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走出去”:利用假期、周末到大學、工廠、醫院、商業機構、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訪問;短期見習或簡單實習,切身體驗工作世界;參加高校招生信息展、企業開放日等活動;參加社會調研活動,可以是研究性學習、調查信息、撰寫調查報告,或者是借助社團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等;開展外部圖書、影像學習活動;進入職業體驗所體驗各種職業;進行生涯人物訪談;等等。通過探索外界環境,了解自我期待,從而促進學生思考自己可能的發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有關學者提出的“過分重視心理測驗,生涯輔導變成無數的心理測試活動”“過于強調生涯規劃,讓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設計其人生的大目標、中目標和小目標”“過于注重結果匹配,即狹隘地看待社會職業,又無視人的發展潛力與可能”的誤區,在心理測評后需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或生涯咨詢。
大多數心理測評的結果是自陳式報告,是基于對自己有一定了解的,因此測評結果呈現的也大多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涯指導時需要引導學生聽聽他人的評價,如“你覺得測評報告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你的特質?”“這個結果是你期待的狀態嗎?”“你的同學、老師、家長是怎么評價你的?”或者結合非標準化評估的情況,如“測評題目讓你想起哪些經歷?”“你在這方面還參加過哪些活動?這些活動讓你發現什么?”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自我評估。
鼓勵學生深入體驗、探索。比如在興趣的形成上,很多學生可能會因為某場講座、某次聽說就瞬間心動,“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要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拓寬思路,“世界那么大,你可以去看看”,親身體驗或相處接觸后,細細品味體會自己真實的感覺。如:“我要像媽媽那樣,成為一名醫生。”“聽上去是個不錯的主意。你什么時候有這個想法的?”“我從小就有了。”“當時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還想到什么?”“我覺得醫生救死扶傷,受到別人的尊敬。”“救死扶傷、受人尊敬只是醫生生活中的一面,你還了解哪些方面?”(“聽上去你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你還知道哪些受人尊敬的職業?”)
探索外界環境是為了更好地探索自我。“學期結束填自評表,看到自己的表被參加的各種活動填得滿滿的,我很自豪。可是,馬上要期末考試了,我就焦慮了,平時的學習時間被這些活動給占據了。老師,你不是說要多體驗嗎?這些我都很挺感興趣的……”這是很多學生的困惑。在指導學生進行外界環境的探索活動時,要求學生在活動之前擬定詳細的計劃,明確探索的目的、內容、途徑等;活動之后要深刻總結,思考體驗感受,如自己對自己新的發現、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等。以探索大學專業為例,一般可以指導學生了解這個專業學什么,可獲得或發展出什么,畢業后可從事什么職業、能滿足哪些期待,這個專業一般招什么樣的人,哪些院校開設這個專業,歷年錄取分數是多少等等。指導學生在調查后思考這個專業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是否適合自己,學習這個專業自己是否有能力、是否感興趣。通過思考自我與外界的“匹配”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生涯定向,找到發展方向,并在此生涯發展路上投入時間、精力、毅力等。
“在生涯規劃中,我將自己的發展方向定位在經濟學領域。因此,我在課外圍繞政治經濟學展開了廣泛的閱讀,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資本論》(第一分卷),亞當·斯密的 《國富論》,阿佛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高二時,我運用經濟學知識,對學校食堂進行了研究,并寫成了《附中食堂發展分析報告》,在研究性學習課題評比中獲獎。”
在探索自我與外界環境的基礎上,學生會產生初步的生涯定向,用未來的視角思考自己的生涯發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生涯決策與生涯準備。
探索外界環境不僅僅是發現自己,更是提升自己、發展自己。以職業體驗活動為例,幫助學生思考該職業需要什么特質(性格、能力、興趣等)的人,在職業體驗過程中自己這方面的特質是否有變化,在今后的生活中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發展自己。
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風格、價值和休閑的個人特點,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引導學生探索較大范圍的可能選擇、與這些選擇相關的個人特質,以及這些選擇將產生的可能結果等,使學生做出個人的自由選擇,是生涯發展指導的內容。高中學生的生涯發展指導旨在幫助學生發展自我同一性,即通過探索自我內在世界、外界環境等活動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努力使自我期待與外界需求相匹配,從而在面對未來選擇時呈現出有效的應對力,成為自己。
[1]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7(4):895-899.
[2]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M].蘇彥捷,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沈之菲.中小學生生涯輔導的定位[J].江蘇教育(心理健康),2016(9).
[4]林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相關因素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7(Z1):50-54.
[5]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G444
A
1005-6009(2017)32-0013-03
冷含君,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3)心理健康教師,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生心理健康、生涯發展。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C-c/2011/02/08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