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農村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及教育
劉曉麗
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產生了個性、品行、學習等一系列問題。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應采取以下應對策略:完善家庭教育,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學校制度,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個性問題
1.孤僻內向。
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極易形成自閉的心理。調查顯示,大多數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半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薄。此外,留守兒童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多想法不能得到良好的疏導,內心容易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緒。
2.冷漠,缺乏自信。
親情對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至關重要。農村留守兒童長時間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漸漸淡漠了對親情的渴望,在他們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兒童應有的天真與活潑,常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親情呵護的缺失,使得他們不懂得去享受愛,去關愛別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導致他們自信心不強,對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品行問題
留守兒童正處在心理健全和道德養成的重要時期。由于和父母聚少離多,他們無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關心和愛護,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行為規范方面缺乏應有的引導。祖父母隔代撫養教育,存在諸多弊端,如縱容溺愛,重物質滿足輕品德教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主要表現在不服管教、違反校紀、沉迷網絡,或者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問題青年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甚至搶劫等。
(三)學習問題
兒童正處于學習的關鍵時期,理應在良好的學習和家庭環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學習中不斷進步成長。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加之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意識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不理想,得不到教師的重視,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勁頭不足等問題。因此,父母的關愛、監管以及必要條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的重要前提。
(一)完善家庭教育,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對兒童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雖然與孩子相隔兩地,但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家長在與子女交談的過程中不要只談生活,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而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體和學習等情況,時時關注孩子的情感動態,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疏導,讓孩子確實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盡可能地減少孩子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與留守兒童進行耐心的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祖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進行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二)完善學校制度,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1.真正關愛留守兒童。
在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利用加倍的關心去感化他們,取得學生的信任,消除他們的叛逆心理。同時教師要維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多對他們身上的優點進行鼓勵,當他們犯錯誤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指導,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在和他們進行談話的過程中,要將道理講清楚,從家庭生活以及前途的角度進行指導,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危害。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主要內容包括:健康自我意識的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建立、自身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等。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助其樹立正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引導他們學會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使其思想不再局限在個人因素上。
3.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
以學?;虬嗉墳閱挝唬瑢α羰貎和纳?、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檔案主要包括: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等。根據檔案記錄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
4.積極建立家校聯系。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應詳細記錄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系方式。教師要多與留守學生家長電話溝通。改變他們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的不正確思想,使他們重視子女的教育,讓父母平時多與孩子進行電話溝通。及時幫助他們,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利用假期和春節等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或者進行家訪,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引導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發揮合力效應。
(三)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
各地方政府要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需要制定相關法規,采取行政手段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同城待遇”,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就學、工作。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組建留守兒童關護委員會,實行教育職能和管理職能分離。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幫扶,確保適齡兒童不因經濟問題而就學困難。社會應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如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志愿活動。
(四)提高個人的自我調控能力
要引導兒童全面地認識自我,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以及合理的自我調節,完善自己的人格,不給自己貼“被留守”“缺少父母疼愛”的標簽,不一味自卑,而是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勇于逆流而上的意志品質。
G446
A
1005-6009(2017)32-0053-02
劉曉麗,甘肅省武威第十九中學(甘肅武威,733099)心理健康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