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彤
·專家講壇·
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李 彤
做好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前提應當是先理解好書法是什么。首先,書法是關于漢字的藝術,脫離了漢字,書法則無從談起。其次,書法是在漢字書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人們在強調實用的同時,開始關注和追求漢字的審美性的結果。此外,書法具有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書法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藝術形式之一。在中小學生的書法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是正確的藝術觀、審美觀,而不是以某種論點或評價束縛或禁錮孩子們的審美想象和審美創造力。在厘清書法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需要注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學生學習的階段性。
書法本體;書法的屬性;藝術語言;教育目標;教學方法;階段性
要談“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問題,有兩個關鍵:即書法和中小學書法教育。應該說理解好前者是做好后者的前提。
1.書法是漢字的藝術。
有人說按照現在的藝術分類,書法當隸屬于造型藝術,是以線條構筑空間的造型藝術,因而論及書法藝術就要關注所謂的線條和空間等。這種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首先,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的核心是漢字。離開了漢字,談不上什么所謂的視覺表現和造型,因為書法不同于抽象畫,不管是論及有意味的空間還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都不能離開漢字來談,離開了漢字就不叫書法,所以我們說書法首先是關于漢字的藝術。
只有對書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理解以后,才能對書法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心中有“書法是漢字的藝術”這樣一個理念,把漢字作為核心,那么可能我們在對書法的理解中,特別是對字形結構的理解中,就會以漢字作為核心。
現在有些人要解剖漢字,還有人說“寫字主要是把線條寫好”,其實他們都沒有把漢字作為中心,而僅僅把它看成一種視覺藝術了。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作品集專門印一個字的局部,來凸顯某個筆畫或它們的局部組合有多么好看,雖然不能否定所謂的線條及其所構筑的“有意味”的形式不乏審美價值,但其充其量只是一種抽象藝術的美。要知道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這兩者不論是從審美習慣、文化內涵以及審美標準來看都是不同的。可以這么說,脫離了漢字,書法什么都不是,頂多也就是一個并不高明的抽象畫。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書法以漢字為核心的觀念。
大家知道漢字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書體,比如楷書、隸書、篆書等等,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的要求,比如說我們把歐字的一個漂亮的轉折放到隸書里面或者顏字里面則會不倫不類,可見在書法藝術中一個所謂的形式、或者空間、或者有意味的形狀,它并不具有一種獨立的、恒定的審美價值。因此,所謂的點畫審美價值實際上是要維系書體和風格。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說從清代到現在的一些教材(包括有些中小學老師的教學)中,把點分成幾十類,這個叫蝌蚪點,那個叫斜點,那個叫短點,這個叫三角點,諸如此類,然后逐一講解,這種教學弊端就在于,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和技法訓練沒能從書法的本體出發,不清楚書法的用筆是建立在漢字書寫的基礎之上,不談書體,不談書寫,一味地描摹,即便是照葫蘆畫瓢,把點畫畫得一模一樣也不一定能理解筆法。因為書法是漢字的藝術,是漢字書寫的藝術。
2.書法是書寫的藝術。
從書法藝術的發生來看,書法是在漢字書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人們在強調實用的同時,開始關注和追求漢字的審美性的結果。那么,我們在理解書法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書法是寫出來的,而不是畫出來的。
寫字跟畫字有很大的不同,寫字是按照一定的筆順有序地書寫,講究動作的連貫,所謂筆斷意連、有書寫經驗的人在欣賞書法時就能體會到點畫之間的貫連性。不用說行草書,即便是楷書,其點畫的形態形成也與書寫貫連性不無關系。如果不懂這一點,在教學時只是機械地、按照所謂字帖上的筆畫形狀描摹點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筆法的,即使是“畫”得很像,也只是“畫”而不是寫。譬如寫楷書的橫畫:逆鋒起筆、回鋒收筆,先繞一圈,畫一個起筆的形狀,最后再來繞一圈,畫一個收筆的形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畫字。這種描摹從表面上看,似乎也可以把筆畫寫得大差不差,但卻是一種似是而非,這對學習和理解書法來講可謂后患無窮。之所以會有很多人苦惱為什么自我感覺楷書寫得還不錯,去練行書卻為什么總寫不好,這就是畫字的后果。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忘記了書法本身就是從漢字書寫中逐步發展而來的,不清楚或不理解書法藝術的“書寫性”。
3.書法是從漢字書寫中演生出來的藝術。
書法是從漢字書寫中演生出來的一種藝術,尤其是在我們理解書法用筆方面,如果只是就筆畫談筆畫,往往只會誤讀。不要說寫毛筆字,甚至現在有好多教師教學生寫鋼筆字也是描頭畫尾,這種寫法是不對的,毛筆描一描,只要描得像,至少在筆畫形態上還不難看,但鋼筆字這么寫就會頭大尾巴粗,寫出來很難看。其實,筆法只要理解了并沒有那么復雜,從本質上說,首先是寫字,只不過是要把字寫好看的方法。王羲之寫一封幾十個字的小信札,如果按照有些書上的方法,一筆一筆地去描,恐怕不寫上一個小時也要四十分鐘,大家想想可能嗎?古人寫信札肯定不會這么寫,那么如果你臨《喪亂帖》要花兩個小時,你說你方法有沒有問題?
如果理解了書法是漢字的藝術,理解了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理解了書法是從漢字書寫中演生出來的藝術,那么,我想我們在理解書法時就不會出現一些偏頗的現象。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基本的,似乎沒有什么玄虛的道理,但對書法的許多誤解卻恰恰是由于我們對此不見或理解不足所造成的,從而導致書法教學中出現一些乖謬的教法。
書法有兩個屬性,第一就是它的文化屬性。文化屬性很好理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離開中國文化談書法則毫無意義。
書法本身就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所以它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品質自然會打上濃濃的中國文化的烙印。正因為書法具有中國的文化屬性,因此學習書法,既可借助書法這個載體,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反過來通過對書法的弘揚和發展,又能進一步地促使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化是什么?文化本身只是一個概念,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藝術而言,如果說文化是“道”,那么什么是器?就是彰顯和表現文化的各種具體的藝術存在,比如中國的音樂、書法、繪畫、文學等。書法是一個承載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藝術形式之一,學習書法能夠增加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因此我們在理解書法、闡釋書法、進行書法審美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始終不忘書法的文化屬性——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書法具有藝術屬性。談到書法的藝術屬性時,請記住,前面還要加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藝術屬性。這個定義不能丟,一旦丟了就麻煩了。
毋庸諱言,書法在古代是文人的藝術,擅長寫字并有學問的人才能叫書法家,所以古代有很多人字寫得很好。比如《靈飛經》,是古代的經生字。何為經生?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傳播和留存主要靠抄寫,而經生就是以抄寫經書為計的低級文人。《靈飛經》是經生字,那么這個經生字寫得好不好?論技法屬于一流水平。客觀地說,《靈飛經》的水準不遜色于任何一位歷史上的小楷大家,正如啟功先生所言:“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并無遜色。”然而,《靈飛經》的作者卻并沒有因此而博得所謂“書家”的社會和歷史地位。今天看來,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有誰會不認為《靈飛經》的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書家呢?但若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待這一問題,則恰恰反映出古人與我們對書法的不同理解以及對“書家”的不同判斷標準。較之與當代,古人對書法藝術的觀照,更注重的是精神層面的把握,因此,在創作中,往往強調“以形寫神”,而在審美時,則崇尚“得意忘形”。如果我們承認“藝術是人心靈的物化”這一美學命題,那么,“字如其人”自然也就有它合理的一面,因而,在藝術審美接受的過程中,自然就擺脫不了作品與作者之間的聯系和聯想,而作者的人品、修養、學識因此都將成為審美想象的線索或基礎,從而使作品獲得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增值。從本質上說,藝術的魅力并非是由作品作用于欣賞者的感官而直接產生的,而是欣賞者的情感和情緒向外折射于作品而形成的,是人們的主觀情感和情緒的外射并使之具有情感意蘊和審美價值的,因此,審美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最終審美體驗恰恰是在再創造中獲得的。正因為如此,中國書法傳統中的“字如其人”品評標準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可以輕易否決的。我想,這也是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具有人格魅力和豐厚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更具魅力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我們與古人在對書法理解和審美上的不同。今天,一幅作品可以造就一位“書法大家”,這在古代是斷不可想象的。
有人說,這是以人論書不科學,要以字論字。以字論字,看似科學,但我要說不只是就字論字,這才叫藝術。因為科學的標準是客觀的,而審美的標準則是主觀的。藝術判斷可以見仁見智,科學判斷可以嗎?現在有些人認為書法藝術審美要科學化,要去研究什么樣的筆畫是最好看,什么樣的結字和章法最精彩,其實這很幼稚,審美標準又怎么會是完全客觀和恒定的呢?蘇軾講過“環肥燕瘦誰可憎”,說到底,藝術評價就是一個人為判斷。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經常開玩笑說:“講得清楚的是科學,講不清楚的是藝術。”因此,在論及藝術的時候,請記住千萬不要過分地極端化和絕對化,也不要以個人感受替代學生的感受,不要以某本書上或者某名家的用詞就對某件作品蓋棺定論——某作品就是怎么樣、某個點畫給我們就是什么感受。其實,這就是沒有考慮到書法的藝術屬性,藝術品的審美意味以及其價值都是具有相對性的,所以對任何作品的評價千萬不要絕對化、標準化,因為審美終究是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因而在中小學生的書法教學中,需要培養他們的是正確的藝術觀、審美觀,而不是以某種論點或評價束縛或禁錮孩子們的審美想象和審美創造力。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以各自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審美理想和感受,是人內心的世界的一種言說。那么,既然要言說,文學要有文學的語言,繪畫要有繪畫的語言,書法也要有書法的語言。書法的語言是什么呢?我們講很簡單,其實就是三種:一種叫筆法,一種叫結字,一種叫章法。
首先,正確理解用筆的方法是什么?其實很簡單,正如前面所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理解筆法是在漢字書寫中產生的,因此,我們不能夠孤立地去理解筆畫和筆法。比如什么時候用懸針豎、什么時候用垂露豎,只要理解了漢字的書寫習慣,這些問題就不費解了。所以要明白一點,筆法的形成實際上就是從書寫實踐中來的,如果機械地去理解一個字的點、橫、撇、捺怎么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筆法的。比如楷書,從書體發展史來看,實際上是對早期行書的一種規整化、規范化,因此楷書中很多筆畫的形成都跟行書有關。所以我們談到筆法的時候一定要理解它是在漢字日用書寫中形成的。
第二,我們談結字。結字實際上就是用點畫來構筑一個漢字的方式。當然我為什么要用結字而不用字法,因為漢字本身的字法是固定的,屬于文字學的范疇,字法就是規范字的寫法。規范字是什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正書。就漢字而言,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規范字。但理應說明的是,文字不能沒有規范,書法自然也必須遵循漢字的規范,但書法藝術對于這一規范的態度當是結字對字法的“違而不犯”,那種寫得過分規范、只有字法的字只能是“館閣體”。因此我們講書法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在不破壞字的結構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喜好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藝術理想,往往不僅在用筆上,也體現在結字上。所以自古以來,從用筆的大法方面來講基本上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變化,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結字上,正如趙孟頫的名言:“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第三,我們講章法。正因為書法是從漢字的日用書寫中形成的一門藝術,因此理解章法也不能不考慮千百年來形成漢字書寫格式和習慣以及在此基礎上業已形成的書法審美習慣。我們現在的許多章法形式都來自于傳統的書寫,比如說我們寫信札,那就是古代人寫信的格式,比如說我們寫條屏,那就是古代屏風上裝飾用的屏條的章法,再比如扇面就是古人在扇子上面寫寫畫畫形成的。所以這種種章法的形式實際上都是跟漢字的應用有著相關聯系。
當然除了外章法——章法形式,一幅作品還有內章法——字與字之間的排列組合。這當然也需要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匠心獨運,但也有個剛剛說的審美習慣問題,比如寫隸書,大家都知道,寫隸書章法布局要字距大,行距緊密,為什么會不同于我們寫楷書時候往往是字距小行距大呢?什么原因?其實這是一種業已形成的審美習慣。因為古代最早的隸書是寫在簡上面的,寫成后的簡要用繩子把他們編在一起,而編好后的簡編在整體上就是字距很大、行距很小的效果。日積月累,看習慣了,后來雖然不在簡牘上寫隸書了,也沿用了這種書寫方式。這就是審美習慣。因此,從大的章法形式到小的章法構成等等,都需要從源頭開始對書法進行正確地理解,不僅僅是對一個書法家的創造能力的理解的問題,也需要有對書法史的客觀認識。惟此,我們才能更好理解書法的章法。
我們現在中小學教授書法有什么目標呢?目標很簡單,《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第一條說得很明白,就是傳承中國文化弘揚書法藝術,從宏觀方面講,是國家戰略、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有這個義務——必須要把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貢獻,都是以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智慧對人類產生的貢獻,因此傳承文化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那么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作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我們也要把它弘揚光大,讓世界共享中國人的智慧和思想。
從學生方面來講,書法教育要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書法,這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我經常在說,一個人如果一輩子多一種興趣、多一種審美能力,那么這個人的人生就多了一種快樂的方式,懂音樂的人就有欣賞音樂的快樂,懂書法的人也會體驗到欣賞書法的快樂。書法審美所帶來的這種愉悅和快樂是其他的東西不能夠替代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素質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評價機制有問題,一評價書法教育狀況,就拿小孩獲過幾次獎做指標,我認為我們不要想著教學生書法就是培養書法家,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我看過一本美國的素質教育課本,書名就叫《Understand Art》,其實作為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理解藝術比學習比技能更重要,審美能力的提高,與學習技能并不是一回事,就像我們好多人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能夠欣賞鋼琴曲,是不是鋼琴就一定得過十級呢?這是兩碼事。我覺得提升中小學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是最實際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是要奢望每個學生都成為書法家,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能力才是對書法教育的旨歸。
那么,書法教學教什么?首先是書法欣賞,第二個是書法知識,第三才是書法技能。欣賞不是介紹,比如介紹顏真卿的書法如何如何,這只能叫知識,而欣賞是直面藝術品,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認知和感受書法作品。因為作為審美接受必然要受制于接受的條件,由于老師跟學生的社會閱歷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身心結構等等不同,包括對書法的理解和認知不同,教師的審美感受跟學生的審美感受絕對不會完全相同。因而書法欣賞只能引導,而不能以教師的主觀感受去說教,要懂得尊重學生的審美感受和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要教授學生欣賞書法的方法而不是將自身的審美感受簡單地告知學生。
要提高書法欣賞能力,書法知識以及和書法相關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自然也是不可缺的,這些知識的學習會促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促進學生書法審美能力的提高,而一旦他們能體驗到欣賞書法的樂趣,真正對書法有興趣,他們也會自覺地去學習相關的知識,我認為知識的學習,只可因勢利導而不能強加灌輸。否則將書法欣賞課變成知識傳授課會使學生失去對書法的興趣。那么,技法要不要學,當然能學,學了不無益處,但目的要明確,是為了讓學生從藝術實踐的層面更深層次地感受書法、激發興趣,從而提升審美能力,而不能奢望通過每周一節課就可以讓學生練得一手好字。
我覺得書法教學要注意這幾個方面:第一,要有系統性;第二,要有階段性;第三,要有可持續性;第四,要有學以致用的應用性。
第一,不論是欣賞、相關知識的傳授還是技法學習,都要有一個系統性,系統性也就是所謂的頂層設計。比如現在很多高校的書法專業搞得很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整體上對書法教學的這種系統性研究得比較好。也就是說,書法教學有它自身的一種系統,因此不管是教材還是教學計劃都要有一個系統。
這就牽涉到第二個也就是階段性的問題,所謂階段性就是不同的學習時期有不同的階段性,而不同階段之間又不是完全獨立的,它都是整個系統的一部分。
第三就是可持續性。所謂可持續性就是我們教授的東西要能成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比如我們在教大學生書法時,智永的楷書、趙孟頫的楷書就是一種比較容易過渡到行書的較好的過渡性書體,這就為今后學習行書做了一個鋪墊。再比如清代揚州有個書法家叫鄭板橋,他的字也蠻有藝術性的,但卻不適合作為基礎學習的范本,因為個性太強,難以兼容,也有一定的習氣,不利于書法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第四就是關于學以致用的問題。有些教師和家長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有些孩子的書法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都獲過獎,可為什么平時作業上的字卻寫得那么難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是學硬筆書法的方法有問題,有些老師教硬筆書法過分地強調所謂的藝術性,忽略了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讓學生慢慢地描畫,所以導致了學生寫一個字至少要30秒,但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如果他一個字要寫30秒的話,作業是怎么也寫不完的,所以他寫作業就用寫作業的方法,寫書法則用寫書法的方法,這就把書法跟寫字分開了,這種方法是不對的。這種情況怎么辦?一,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能夠傳授他一個字不寫30秒,而是只寫3秒的方法,那么他寫作業的字就有可能寫好看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要人為地將書法藝術與寫字分為兩個體系,而應該將二者并為一個體系。現在許多學習硬筆書法在認識和方法上的乖誤,實際上都是對書法藝術認識不夠所造成的。二,學生寫字寫不好不僅僅是書法老師的責任,語文老師也有責任。如果語文老師平時教學過程中只管字法正不正確,而不顧字形美不美觀,也會造成這個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學書法教育是系統的、全方位的,我認為語文教師也責任重大。
中小學書法教育要按照階段性進行,要與青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認知,還要與青少年兒童的接受能力相匹配。既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就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規律,不管教什么都不能違背這些規律。比如要與兒童的生理發展水平相匹配這一條,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有些人教書法從幼兒園小班開始教起,這是誤人子弟啊,那么小的小孩子手上的小肌肉都沒發育好,毛筆都抓不住,怎么教他寫字呢,并且一旦由于生理原因養成了錯誤的抓筆習慣,將來往往難以糾正。再比如,我們講要與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相匹配。如果給一年級的學生講顏真卿,講他是忠臣烈士,堅貞不屈,小孩子達不到這個水平,他自然也就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又比如,要與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如果讓小孩子寫過分細膩的書法,實際上小孩子是根本達不到的。所以說教學要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我看來,搞好中小學書法第一就是要有好教材,教材決定了教什么;第二是要有好的書法老師;第三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所以搞好書法教育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制定好的政策、配備好的書法教師、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以及提供相關的保障。只有這樣,我們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才會更上層樓。
(根據首屆書法名校高層論壇暨師生作品年展現場錄音整理。)
J292.1
B
1005-6009(2017)53-0007-05
李彤,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00)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常務理事,“青藍工程”江蘇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