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云
再磨再改 漸行漸近
——《四點底》教學設計漫談
劉云云
【設計理念】
“哎呦,這個內容不好上!”“點畫很難寫,四點就更難了。”“唉,怎么選了這一課?還能不能改?”……當我自作主張定好課題時,迎來的是搖頭與反對,似乎有一種“挑戰不可能”的嫌疑。細思我的選題經歷,卻有一種“偏向虎山行”的沖動。
1.“憤者”,學生也。
根據學校寫字校本系列教材安排,中年級以偏旁部首練習為主。每天中午20分鐘,練習一個偏旁及含有此偏旁的字,學期過半,書中的偏旁差不多練了個遍,再選些寫得不太理想的加強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四點底”的掌握不到位,盡管點畫寫得認認真真,但形不像神不似,連續兩個中午蜻蜓點水的講解與練習,收效甚微。孩子們著急、納悶,有幾個“墨耕小能手”課間仍討論著,切磋著。宋代理學家朱熹釋大教育家孔子之“不憤不啟”時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我想“憤者”亦此時學生也。
2.“課標”,使然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硬筆書寫要求: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如果說第一學段側重基本筆畫的把握,那么該學段則要解決偏旁間架等關系,才能為第三學段“行款整齊,力求美觀”作鋪墊。基于這樣的考慮,我選擇了學生書寫有一定困難的“四點底”,我相信這及時的“春雨”一定會讓“棘手”的問題慢慢地變得不再棘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磨課,就如裁縫裁衣,越來越合身,更多的是從學生的層面思考環節的取舍與修改,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在感悟后練習有所進步。
1.漸行漸近在深入淺出時。所謂“書法”,是指中華文化中特有的一種有歷史、有規范、有演變、有創造、有很高藝術內涵的藝術門類。寫時要呈顧盼呼應隨勢而安之勢,有“字里金生,行間玉潤”之效。如果將這些法則字理按部就班地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恐怕是虛無縹緲,也是索然無味的。因此,如何將這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學生樂于探究的學習內容,是課堂首先要考慮的。一課一得,或是筆畫的起承轉折,或是結構的疏密錯落,有體會形散神聚之微妙,有感受重心平穩之內涵……站在學生的角度,在這個學段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將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技法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富有童趣的故事呈現、形象直白的圖形演示……讓遙遠的藝術演繹可以企及的童話。
2.漸行漸近在精彩紛呈中。書法課如若是講后練,練后評,評完再練這樣的模式進行,怎一個枯燥了得!更何況面對的是小學生,天性好動愛玩,對他們而言,這一堂課得是多么難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只會是越來越反感寫字。因此要想讓學生愛上書法,真正走近書法,能不知不覺融入進來,就要讓課堂“活”起來,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用精彩紛呈的活動點亮課堂,無聲地指導學生練習,交流學習所得,賞析同伴作品,讓寫字的課堂輕松愉悅,玄妙趣味,美麗實效,有如絲絲春雨徐徐而來,又如汩汩泉水緩緩流淌。當然,設計的活動需是有價值的,不能為了課堂的熱熱鬧鬧,活動應接不暇,反而占據了大部分的練字時間,如果對本堂課的書寫指導達不到目標,就會形成矯枉過正的局面。
3.漸行漸近在再接再厲后。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書法藝術是一門慢的藝術。對待孩子的書寫成長,我們不能有半點兒急躁,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不急于求成,學會等待,減少浮躁與功利,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基。有了這樣的心態,課堂上,你會發現孩子的每一次練習都是認真的,每一次的發現都是真誠的,鼓勵的話兒變多了,教室里的陽光更燦爛了。無論是個人縱向的對比,還是同伴之間橫向的比較,以賞識鼓勵為主,不要讓冷言冷語澆滅了學生心頭激情燃燒的火苗,相信只要有熱情,就有恒心,就有努力的動力。
【教學目標】
1.掌握四點底的書寫方法,了解“形散神聚”的特點。
2.能端正、規范地書寫含有四點底的字,感悟“上收下放、距離恰當、對稱平穩”的字形特點。
3.感受漢字的神奇,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四點底的書寫方法,能端正、規范地書寫含有四點底的字。
【教學活動與意圖】
(一)探究奧秘激趣導入
1.你知道在點畫這個大家族中,有哪些成員呢?
2.點畫并不總是孤立存在的,有時兩個點結伴而行,就構成了偏旁——兩點水,古人是這樣寫的,很像裂開的冰面。(依次出示:古字圖)
3.三點組合就成了——三點水,最早是這樣寫的,如果說上面的水是凍結的,這里的水就是流動的。(依次出示:古字圖)
4.四點呢?它仍然跟水相關嗎?(補全板書)它藏著什么奧秘呢?
5.播放微課視頻。
6.聽完漢字精靈的介紹,你有什么感想呢?
【設計意圖:追溯四點底的由來,這一神奇的漢字之旅既讓學生濡染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又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來,為學生興致盎然地書寫漢字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細細讀帖學寫偏旁
1.好,這太有意思的四點底,我們怎樣把它寫漂亮呢?
2.(出示:田格中的四點底)仔細觀察,你讀到了什么?
預設:
生1:我覺得四點底扁扁寬寬的,像女孩的裙擺。
師:哦,像嗎?我們沿邊緣畫一畫,扁扁寬寬像——
生:梯形。(出示口訣:扁扁寬寬像梯形)
生2:這四點大小不一樣,兩頭的點大,中間的小。

師:你關注了點畫大小的變化,這四點還有哪里不一樣?大小和方向的變化更加彰顯了點畫的靈動美。(出示口訣:大小有別求變化)
師:古人說:察之者善精。觀察得越細致越好。你還想跟伙伴們分享的是——
生3:四點擺布要均勻,點與點之間的間距要相等。
師:不能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出示四虛線)四點分布需——
生:均勻(出示口訣:四點分布需均勻)
生4:我發現這四點的尖腦袋聚攏些,粗尾巴分開來一些。
師:你有一雙火眼金睛,假如沿著這稍稍聚攏的尖腦袋方向延長,你們又看到什么了呢?
3.總結:看來這些點像四個淘氣的小孩,這里就是他們的家,雖然他們分散著出去玩耍了,但他們的心仍然想著家,書寫時尖腦袋稍微聚攏一些,這就是——形散神聚。(出示口訣:形散神聚要牢記)
【設計意圖: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形散神聚”這一特點是非常不容易的,這里借助圖示及形象性的語言敘述,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理解了這一書寫要求的內涵,并對學生的書寫也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4.認真讀帖,咱們的收獲真不少。這讀帖形成的兒歌配上優美的旋律,漢字精靈居然唱起來了,你聽——(播放《小星星》伴奏下的口訣兒歌)
5.這就是寫好四點底的法寶,咱也來和著拍子讀一讀。
【設計意圖:讓寫字的課堂擺脫枯燥乏味,在學生仔細讀帖后,將書寫要領用耳熟能詳的旋律唱出來,并讓學生和著拍子朗讀,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聽讀中愉悅了心情,同時也將書寫要領根植于心。】
6.記住了兒歌,讓我們來寫一寫,首先請調整坐姿,(出示圖,跟說:頭正肩平背直臂開足安)描一個寫兩個。(生練寫)
7.對照書寫兒歌,同桌交換評星,做到一點給一顆星,評完跟同桌說說你的評星理由。

8.老師也來試試看。
9.有了同學的幫助,看了老師的書寫,大家一定更有信心了,請再寫兩個。
(三)畫畫比比感知特點
1.學會了四點底,是為了更有把握地寫好含有四點底的字。你都知道哪些含有四點底的字呢?
2.老師從中挑選了幾個(出示:“點”“杰”“黑”“熊”)如果像這樣(課件演示給“點”畫線)沿字的外邊緣畫一畫,你發現“點”字呈——(生答:“點”字呈三角形)那其他字呢?趕緊在作業紙上試試。

【設計意圖:從課件演示沿字的外邊緣畫字的形狀圖,到自己動手一探究竟,在實踐操作中發現答案,樂趣無窮。】
3.你發現了——(生答)
4.這三角形的字讓你想到了——生答(出示金字塔)梯形字像體育課上玩的——生答(出示平衡木)這樣的字形給你什么感覺呢?(板書:對稱平穩)
【設計意圖:生活中的事物是形象的,鮮活的,是能引起學生想象與思考的。如果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為學生架起漢字與自然事物連接的橋梁,更有助于學生把握漢字的間架與整體的形體特點。】
5.(課件出示:上下色塊)其實,我們仔細觀察,無論是三角形的字還是梯形的字,上半部分總顯得——(窄一些),下半部分稍微——(生:寬一些)(板書:上收下放)
6.光說不練假把式,漢字精靈想考考你們,給“黑”“點”補寫四點底,咱們在作業紙上添一添。(評價)
7.出示存在的問題:(1)四點離太遠。(2)四點擠太近。讓學生說說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相機板書:距離恰當)

(四)寫寫評評獲得進步
1.按照這樣的要求,老師試著寫一寫“杰”和“熊”,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書空。
2.我寫“杰”:首橫短,微上揚;豎壓中線撇捺展;四點底,如托盤;上收下放更平穩。我寫“熊”:上面“能”,筆畫多,筆筆緊湊;下面點,形態寬,和諧美觀。
3.將這兩個字分別描一寫二。
4.賞賞評評同伴的字,讓我們一同進步。
(五)賞賞佳作文化熏染
1.有很多小朋友也像你們一樣,用心讀帖、靜心臨寫,細心比照,時間長了,寫出了一手好字,你們想不想來欣賞一下?
2.播放作品,學生欣賞。
(六)練寫書簽舉一反三
1.練字講究舉一反三,你們能運用今天所學本領,寫好書簽中田字格的字嗎?
2.先在練習紙上練一練,再美美地寫在書簽上。(配樂)
3.組內賞一賞評一評,評出書寫小能手,展示到黑板上。
4.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勤學苦練,熟能生巧,將漢字文化傳承發揚。
【設計意圖:漢字,最美的藝術,學生從學寫美的漢字到欣賞美的作品,由受到美的熏陶到美的創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將外在的美內化于心、行于筆尖,也讓美洋溢于課堂始終。】
【教后反思】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需要的才是唯美的,“生本”的課堂方能孕育寫字之花,匠心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漸行漸近。
(一)植入微課了解漢字
漢字,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無窮的智慧,它散發著濃郁的華夏風情,每天與漢字打交道的孩子們看似與字走得很近,其實不甚了解。課堂開始,一小段對四點底由來的介紹,定會讓孩子們眼睛睜得大大的,被這神奇有趣的漢字深深吸引,從而拉近孩子與今天學習內容的距離。一顆書寫的種子在此刻已悄然萌芽。
(二)體察物象親近漢字
每一個漢字看似是抽象的,其實它與自然生活存在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有時很好地利用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感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漢字。在教學四點底時,借助太陽裙感受它的扁扁寬寬,在教學由四點底組成的合體字時,用孩子知道的金字塔與玩過的體育器材“小山羊”感受字的對稱平穩。
(三)唱畫賞評感悟漢字
對四點底的觀察讀帖后,形成了一首短小的兒歌,我配上耳熟能詳的《小星星》歌曲旋律,在聽唱與朗讀中,既加深了對四點底書寫要領的理解,又讓學生在課中能愉悅心情、適當放松。在感受四點底字整體外形特點時,我又采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探求漢字的奧秘,發現字形的特點,感悟漢字的神奇。在練寫中,我還不失時機地引領學生徜徉墨林書海,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享受美的熏陶,獲得學習的動力。此外,例字的分析、教師的范寫、作品的濡染……讓學生逐步學會發現同伴的優點與不足,在對照評改中,共同進步。就這樣,在繽紛的活動中,那顆萌芽的種子已抽枝長葉,在學生心中開出美麗的寫字之花。
(四)循序漸進書寫漢字
整節課,從學寫四點底到給漢字“點”“黑”添加四點底,從跟教師學寫“杰”“熊”兩個帶有四點底的字,到舉一反三在書簽中練寫其他含有四點底的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學生在五星獎勵中得到信心,在對照評改中取得進步,在欣賞美作之后自我創造。此時,在豐收的書寫樂園里,也一定會果香四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長沙鎮長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