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瓏
解讀
在書法課堂中玩出個性和創造
張玲瓏
蘇軾說:“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其中,有不苛求、不拘泥的自然心態和方法。所以,小學書法教育可以帶孩子一起玩書法,擺脫那機械重復的、單一枯燥的寫字式教學模式,玩出對書法的學習熱情、興趣和成效,玩出學生在課中的主體、主動、主張,也就讓學生站在了書法課堂的中央。
《“簡”介》一課主要采用探索、直觀、情景和示范教學相結合,從玩方法、玩情境、玩材料、玩形式等角度展開。
寫好字只是書法的一個初級概念和層次,也并不是寫好了字才可以上升到書法。國家教育部審的十余套小學《書法練習指導》,不僅有怎樣寫好字的內容,也有書法故事、審美理解、書法歷史等,但基本是相對分離的。把這些內容整合,是一種玩法;把這些內容進行有側重點的延伸學習,也是一種玩法。《“簡”介》中表面上看是介紹簡,實則是在簡的介紹中學習篆書向隸書衍變的過程及隸書的特點。而內容也不全是教師為學生預設好的,課前為學生提供范圍,學生每人都形成書面的對本課想了解的問題,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篩選出大家最想知道的前幾個問題,教師再圍繞這些問題組織教學。內容本身是放大了教材中的一個知識點,又讓學生們自己來確定更具體的問題,讓學生的個性求知站在課中。
小學書法教學不是教一個筆畫、一個字怎樣寫好,而應該讓學生掌握作品欣賞、字帖分析、毛筆調控等方法。寫好某個字,得到的是“魚”;通過某個字的學習,能寫好更多的字,得到的是“漁”。“漁”才能讓學生站在課中、課后,乃至整個人生。《“簡”介》一課,讓學生投入到古人書寫運用的情景之中,在欣賞、書寫中遇到實際問題,然后再展開探索、討論、示范、鞏固。這不僅是掌握了書寫的方法,還體驗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多次這樣玩,學生的經驗肯定會得到遷移和運用。
書法老師煩于學生有紙不寫,而寫在毛氈、硯臺蓋、瓷磚、水池邊等地方,其實這是學生對另一種書寫材料的探索。在古代書法中,骨頭、竹子、布料、泥塊、磚頭……都能玩,不要認為只有墨書紙上才能學書法。書法的發展過程,也是書法表現材料的發展過程,它不局限紙質墨書。簡的學習,當然更適合用狹長的紙片、竹片來寫,這樣更容易體會到書寫的質感和美感,學生感覺新鮮而躍躍欲試,充滿神圣感而又端莊認真。
書法的表現形式本身就很多,尤其是近幾十年書壇國展中的書法作品形式可謂空前豐富,融入當代的視覺設計理念、規律和方法,讓書法作品的效果大放異彩。小學生的書法表現,如僅限于幾厘米見方的米字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同時被框住的可能性就大了,學生逐漸會被踢到課堂的邊緣,甚至課堂之外。《“簡”介》一課的學生練習形式有狹長紙片的探索書寫,有米字格式的技法鞏固,有竹片的《三字經》句子書寫,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學生在課中始終保持著濃濃的興趣。所以,在最后將每個人的書寫,匯集成一份用隸書表現的完整內容竹簡式作品,從而讓學生感嘆自己的創作和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
人在課中央,是以學生為本。在書法課堂上,學生就應該站在興趣中央,站在技能中央,站在文化中央,站在人的情感需求和個性創造中央。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