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飛
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的審美過程
——蘇教版高中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實踐
劉學飛
語文教學與高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密不可分。我們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為例,將語文學科的審美教學從“萃選審美教學的對象”“引導審美教學的鑒賞活動”“激發審美教學的遷移創造”三方面展開。
語文學科;古詩詞;審美教學
高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是每個學科、每位教師都應該負有的責任。2002年國家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曾明確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葉圣陶先生也曾把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實踐比作采礦,認為培植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懸著的明晰目標”。這一切都說明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語文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的審美過程。為此,我們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古詩詞為研究對象,實踐語文學科的審美教學。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在選文取向上相當重視人文內涵,尤其是入選必修模塊的10首古詩詞和進入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的63首詩詞,蘊涵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統領在人文話題之下,貫徹課程標準中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情感和奮發向上人生態度”的要求。基于此,我們將這73首古詩詞作為研究審美教學的對象,以此引導學生感知個人范疇內的道德品格、生命追求、人生哲理與情感抒發,家庭范疇中的長輩親情、友愛情誼、男女愛戀與故鄉之思,社會范疇內的社會生活與時代風貌,國家范疇內的愛國精神、政治思想、歷史文化,世界范疇內的多元文化、人類互存、文藝知識,以及自然范疇內的自然風光、科學知識、生物知識等。
1.“條陳背景”為學生審美鑒賞打好基礎。
在審美鑒賞活動開展前,我們首先會讓學生從《唐才子傳》《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詞學大辭典》等專業文獻資料中選取與課本中詩人詞家相關的介紹,以“泛讀傳記”和“條陳背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詩人詞家的經歷、思想等背景知識,為古詩詞審美鑒賞活動做好準備、打好基礎。以下為學生所搜集“條陳杜審言背景”的材料。
①字必簡排行第五的杜審言,是詩圣杜甫的祖父,卒年六十余歲。②登進士第的杜審言,初授田城尉,累轉洛陽鞏縣,后貶吉州司戶參軍;因與州僚不合被構下獄,冤雪后免官還洛陽;武后嘆異,授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③官修文館直學士的杜審言,因附阿張易之,神龍元年流峰州,神龍二年召還,授國子監主簿。④《全唐詩》存錄其詩43首的杜審言,少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⑤恃才傲物的杜審言,頗為時輩所嫉,其生平事跡見《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校箋》。⑥善五言詩工書翰的杜審言,屬對謹嚴,有功于五律格式之成熟;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
2.“創設氛圍”提高學生審美鑒賞的參與度。
教師要努力創設審美鑒賞參與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古詩詞審美教學的課堂上,除了設計引導審美參與的導語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來創設氛圍,比如,可以根據需要選取相關的影視或音樂片段,適時穿插于鑒賞活動中,渲染課堂的審美鑒賞氛圍。
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就以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音樂導入,輔以教師慷慨激昂的話語:“在那樣的盛世,連康熙那樣杰出的帝王也想功業再大些,‘再活個五百年’。今天,我們就隨著蘇軾的吟詠,回到935年前宋朝的大江岸邊,看一看那可以穿空的亂石,聽一聽拍岸的驚濤聲。”這樣有趣又激情四射的導入,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審美鑒賞的情境中。
3.“適時點化”推進審美鑒賞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知識性的、技巧性的,且古詩詞作品大多情景交融,飽含作者的深厚感情,但這些情感往往凝結于文本深處,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發現,這就要求在審美鑒賞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地在理解困難處、情感模糊處“點化”學生,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進而培養基本的審美能力。比如,讀賞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詞句“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蘊含的“昔盛今衰感慨”時,教師可適時給出“常理應長在郊野的薺菜、麥苗長在了昔日如沐春風的揚州十里長街,而且長勢青青”的點化,幫助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深意;賞讀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時,教師情到深處的動情誦讀,往往有助于把學生感悟“美”的情感引向高處。古詩詞文質兼美、神形俱佳,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教師的“適時點化”,有助于學生獲得深入情感的審美體驗,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豐富的閱讀和審美的鑒賞活動,往往伴隨著高度的愉悅和深層次的思考,這是審美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生活中積累的美感經驗以及心靈中向往的審美理想得以呈現、融合,而且極有可能形成一種獨特的、新穎的創造性思維。此時,語文教師更應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啟迪學生創造美的靈性,聚取學生審美的智慧火花,助推學生在古詩詞審美教學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比如,2016年楊花飄飛時,正逢我們教讀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趁著季節我們組織了“且吟且行——四班諸生賦楊花”應景和名作活動,得到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讀完《唐詩宋詞選讀》后,我們語文組策劃組織了“風華絕天下——淮陰中學高二年級詩詞大會”,以活動的形式激發了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實現了學生的審美創造行為的遷移和運用。比如,一學生以“水調歌頭”為詞牌寫了“賀詩詞大會”:“人生能幾何?竟有此盛會。悠悠中華文化,詩歌辭賦會。前見古人文章美,今聞來者詞新。吾心日盼切,見淮中英杰,展颯爽風姿。轉瞬時,竟來到,詩詞會。淮中書生,才高八斗腹經綸。上聯絕句才出,下句妙答已對。神采動飛揚,文氣呼欲出,吾今當自強。”
高中學生正處于鑒別能力的形成時期,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容易受正確或錯誤審美觀念的影響。語文教師應該是學生審美能力形成的引路人,挖掘教科書具有的審美教育因素,滲透審美教育策略,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他們自覺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未來的生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G633.3
A
1005-6009(2017)35-0068-02
劉學飛,江蘇省淮陰中學(江蘇淮安,223002)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首批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