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星
專家點評
以兒童的方式親近書法
魏 星
漢字具有象形、意合的特點。如,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每個單字構成的“方塊”,有結構、有線條、有圖像、有意義。兒童認知也具有形象、感性的特點,強調情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書法教學要找到兒童認知與漢字書寫特點的“相似性”,使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發生和諧地、相似地共振。
宜興市東域小學肖瑾華老師的《學習臥鉤》的教學,讓我看到了這種“相似律”。肖老師采用“變魔術”的方式進行教學,先從書法欣賞中變出“彎彎的月亮”,進而發生相似遷移,讓學生認識、書寫“彎兒”,由彎兒又巧妙地變出“彎鉤”。學生會寫彎鉤了,獎勵學生三顆星星,三顆星星演化成三個點,又變出了“心”字。由圖畫簡易出來漢字,并以兒童游戲的方式親近書法,學生就會覺得書法特別好玩,一點兒都不枯燥。點如朝露,鉤如頑石,豎如修竹,橫如水波,撇捺若雙槳擊浪,推拉扭折和提按更似老藤飛揚,既是筆墨的線條,又無一不是情感的、思維的、審美的融入。找到了兒童認知與書法藝術之間的融通點,書法教學就會變得搖曳生姿。
這種“相似律”也體現在書法規則的揭示上。書法是帶有規律性的。掌握了書法的有限手段、書寫規則,就可以走向無限的運用。讓我們稱道的是,肖老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書寫之道,而是將“變魔術”進行到底,運用兒童化、形象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月牙兒、臥鉤的弧線姿態,得出“首尾成斜線”的結論;引入“心”的字源故事,巧妙地揭示寫點畫要有生氣,要做到“筆斷意連”;用課件呈現“思”的幾何圖形,并通過“心”與“田”的拼擺游戲,巧妙地揭示帶有心字底的字是“梯形、微調、右移”的書寫規律。書法素來被稱為線條的藝術。將線的藝術表現普泛化、固態化、規律化、形式化,積以時日,便升華為一種技術、一種程式、一種規則。漢字的點、劃、撇、捺、鉤、方框(圓)和三角的多形態筆法,以及毛筆筆畫的多方向性寫法,這些在別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為各類線條和幾何圖形大量進入書法鋪就了通道,使得現代逐步發展起來的徒手線藝術、點畫造型藝術、符號化藝術、空間造型藝術的許多觀念,很早就進入了漢字書寫,同步提升了中國書法具象和抽象的雙向表達能力。肖瑾華老師深諳此道,并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的方式體驗、探究線條藝術,讓書法與兒童建立內在的、精神的聯系,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倘若教師只是生硬地揭示書法的理論,遠離學生個體的生命,那么所教的技巧也是蒼白的、無用的。
當然,書法教學不能停留在“技”的層面。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信號系統,書法傳導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審美人格。平衡與欹側、協調與矛盾、統一與變化、齊整與錯落等等,盡顯中國人獨特的哲理氣息和思辨方式。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書法教學,要處理好“顯性”與“隱性”之間的關系。“顯性”指的是書寫的能力,“隱形”指的是書法背后的情感、思維、審美、文化的價值。肖老師從顯性的漢字書寫入手,運用還原、比較、游戲等多種方式,把書法的隱性文化價值牽引出來了。正是因為書法與兒童發生相似共振,使得這節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意味。由此也提醒我們:優秀的書法教師,不僅是一名書法愛好者,而且還是一名“教學設計師”。教學設計師的重要職責,就是研究兒童、尊重兒童、發現兒童、釋放兒童。
本屆杏壇杯書法賽課的主題“人在課中央”,就是期待“人”的真正回歸。書法教學不能用教師生命替代學生的生命,更不能用書法“揉搓”、遮蔽學生的個體生命。每個兒童身上都有天然的教育家,這個教育家不是別的,正是與生俱來的學習天性、學習欲求或教育基因。如果找到了書法與兒童的相似性,并通過兒童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兒童身上的教育家就會自己走出來,與書法相遇、對話。當學生深深地卷入其中、感覺在書寫上、精神上都上升到新的層次的時候,“人”就真正走進課堂的中央了。——肖瑾華老師的書法課,就是讓兒童在書法學習中找到了新的自己。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部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