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玲 李學斌
中小學生閑暇教育初探
蔣金玲1李學斌2
當今社會,閑暇不僅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教育資源。而對中小學生來說,閑暇作為學習生活的緩沖地帶,在他們的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閑暇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提高其閑暇生活質量。基于此,我們在借鑒世界上閑暇教育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踐行閑暇教育的兩種途徑:課堂教育法和游戲設計法。
中小學生;學校;閑暇教育
閑暇教育是教育生活化的表征,其中寄寓著生活與教育融合又分離的觀念嬗變。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對“閑暇”之于生活的價值有所關注。他認為“我們全部生活的目的應是操持閑暇。勤勞和閑暇的確都是必需的;但這也是確實的,閑暇比勤勞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獲致閑暇”。[1]
美國教育專家曼蒂在 《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篇提到,“我們將閑暇教育視為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逐步理解自我、理解閑暇、認識閑暇與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結構的關系,人們經歷一個在自己的生活中確定閑暇的位置和意義的過程”。在對“閑暇教育是什么”和“閑暇教育不是什么”進行闡釋后,曼蒂強調:“閑暇的本質是自由,因此,閑暇教育中最重要的必須促進人們在閑暇中的自我決斷意識和自我決斷的能力。”“閑暇活動是一種極具獨特性質的個人活動;因此,進行閑暇活動的人應該是閑暇活動過程的核心,是閑暇活動所形成價值的承受,是閑暇活動所產生結果的評價者,是閑暇教育的作用者。 ”[2]
閑暇教育的內容必須體現在一定的閑暇課程模式或活動中。閑暇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是獨立形態的,也可以是滲透形態的。
1.獨立形態的閑暇教育。
獨立形態的閑暇教育是把閑暇當作一門單獨的課程。作為獨立形態的閑暇課程,應該具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即有目標、內容、評價等。這里,我們就閑暇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簡要地說一說。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閑暇服務人員和研究生與佛羅里達州教育部工作人員共同設計的閑暇教育模式中所列出的107項教學目標可以歸為六類:自我意識;閑暇意識;閑暇態度;做決定;社會交往;閑暇技能。
這種以獨立形態出現的閑暇教育課程模式,雖然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但是它需要在課程表中單獨列出來,與語文、數學等科目并列,這勢必會造成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其次,獨立形態的閑暇教育課程需要專門的受過閑暇教育的教師,對教師的要求較高,然而在國內,這種教師還不多見。
2.滲透形態的閑暇教育。
滲透形態的閑暇教育是依據課程目標,把閑暇教育的內容適時地滲透在各學科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閑暇教育的技能并形成閑暇教育觀。這意味著,當課程中出現閑暇概念時,教師應對此積極地做出反應。語文課程應成為閑暇教育課程實施的環境之一。語文學習重視審美情趣、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與閑暇教育旨在提高學生閑暇生活的質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一致。
在教育史上,關于教育目的一直有“外鑠論”和“內發論”之爭。閑暇教育也有同樣的論爭。
從目前開展閑暇教育的國家的情況來看,中小學開展閑暇教育的模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外在因素確定閑暇行為和閑暇價值觀。指一個人或一些人在閑暇教育的過程中著力于向人們灌輸一套預先確定的閑暇價值觀念和閑暇態度。支持“外在因素確定說”觀點的人認為,在中小學閑暇教育中,存在可推廣的閑暇態度、閑暇價值觀、閑暇行為和閑暇情趣。在他們看來,這些閑暇態度、閑暇價值觀、閑暇行為以及閑暇情趣是對每一個學生都普遍適用的,可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因此,閑暇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就是要把這些閑暇態度、閑暇價值觀、閑暇行為以及閑暇情趣教授給每一個學生,而教授這些內容的方法就是道德說教、諄諄教誨、思想灌輸和規勸誘導。
另一種是由內在因素確定閑暇行為和閑暇價值觀。即通過提高每一個人思考、評價和做出自己閑暇的選擇和決定,認識這些選擇對個人的生活、對他人和對社會影響的能力,達到閑暇教育的效果。[3]“內在因素確定”的方法具體分為三種基本的方法:取放任發展的態度;提供可效仿的模式;積極指導。
取放任發展的態度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閑暇生活方式,不加任何干預和指導。提供可效仿模式的前提是認為一個人的閑暇生活是值得模仿的,那么他周圍的人會效仿他。積極指導的方法,是指導學生做閑暇決定的技能,使他們有機會去思考和評價閑暇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觀地確定閑暇行為、閑暇態度、閑暇價值觀和閑暇選擇能力。積極指導的方法就是把尊重個體意愿同恰當指導相結合的方法。
不管是通過外在因素還是內在因素確定閑暇行為和閑暇價值觀,都應注意自由是閑暇教育的本質,學生是閑暇教育的主體。在此,我們列舉兩個閑暇教育的方法供參考。
1.課堂教育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當課堂中出現了閑暇概念時,教師要對此做出反應。例如,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中提到自己在閑暇時做了些什么,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契機,暫時脫離原先的教學主題,自然地把閑暇概念引申到教學中,將閑暇的知識、技能等介紹給學生,并設置一定的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游戲設計法。
“‘玩’的學校”項目是一種關于學校系統中的體育娛樂的以色列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設計的學校游戲課程,是適合特定年齡組的學生的,教授的是學生們喜歡的并且會伴隨他們以后生活的游戲。同時教授適合課間休息進行的游戲。并考慮到教授一些適合特殊需要兒童進行的游戲。有特色的是還教授適合孩子們和他們父母的游戲。課程內容包括介紹器材,比如板球、棒球、乒乓球等的球板、球棒或球拍和墻網球(兩人或四人玩的球戲,使用球拍和一質硬小球,場地四面有墻)。學校游戲課程的設計從內容到形式都深化了孩子們、教師們及校長們的意識——“游戲是重要的”。[4]
既然閑暇教育是一個終身的、持續的過程,這一過程遠遠超過一般正規教育的學校學習年限。因此,要促進這一終身發展過程,讓學生的學習不隨著學校教育的結束而結束,那么,不屬于正規教育系統的其他系統也要參與到閑暇教育中來,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改善社區公民的生活質量。閑暇教育的實施更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去開發多種課程資源,豐富閑暇教育課程的內容。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家長也要發揮榜樣作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本杰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3]J·曼蒂,等.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葉京等譯.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黃文琴.以色列學校休閑教育經驗[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3):37-40.
G455
A
1005-6009(2017)34-0047-02
1.蔣金玲,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上海,200234)在讀研究生;2.李學斌,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200234)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