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利岳
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建構
翟利岳
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指在人際關系融洽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基于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著眼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度學習,注重生成,不斷改進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愛心課堂”具有四大支柱:人性的溫度(課堂質量的保證)、目標的達成度(課堂質量的根本)、學習的深度(課堂質量的核心)、過程的生成度(課堂質量的增值)。其要旨在于強調“尊重差異、以愛育愛”的“新愛心教育”理念,遵循“相信潛能、充滿期待”的教育原則,促進全體師生在“愛心課堂”的建構與實踐中主動發展、不斷提升、努力成長。
師生;共同成長;愛心課堂;建構與實踐
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 “愛心課堂”是在對“功利性課堂”和“教學僵化”等現象反思的基礎上,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發展,創新出的一種成功的、新型的教學模式。
“愛心課堂”,是表達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課堂教學的一個綜合性概念。它是 “新目標教學”的主要樣態,是踐行“新愛心教育”理念的關鍵。具體是指在人際關系融洽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基于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著眼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度學習,注重生成,不斷改進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要旨在于強調“尊重差異、以愛育愛”的“新愛心教育”理念,遵循“相信潛能、充滿期待”的教育原則。
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充分體現了在“新愛心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編制、教學方法的變革以及教學評價的創新等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我們以“培養富有愛心的現代小公民”為育人目標,以“心態從容、過程舒緩、形象優雅的新愛心教師”為育人形象,有效促進全體師生在“愛心課堂”的建構與實踐中主動發展、不斷提升、努力成長。
1.高效率——師生發展最大化。
從課堂實施的過程來看,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是高效率的。這效率不僅是指單純意義上獲得的知識量,還包括師生在課堂上彼此參與、交流、提升的程度與狀態。學生發展的最大化就是充分注重學生思維的廣度、學習的深度、能力的創新度,教師發展的最大化就是充分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學藝術和教學創造力。
2.高效益——教學效果久遠化。
從課堂實施的結果來看,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是高效益的。“愛心課堂”不僅需要教師看到當前教學行為的“效果”,還要以長遠的眼光去評價課堂,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兩個維度去思考并判斷教學效果是否“有益”,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和智慧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與能力的持續提升”。
3.高品質——課堂樣態個性化。
從課堂實施的樣態來看,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愛心課堂”是高品質的。在“愛心課堂”中,高品質首先表現為師生關系的和諧與融洽;其次為課堂目標的高效達成;再次是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的提升;最后表現為師生互相促進,不斷創造。
為在實踐中充分體現“愛心課堂”的內涵,我校提出“愛心課堂”的教學主張,一是價值立場:學生為本,學習為重;二是目標主張:學科素養,直觀表述;三是內容主張:適合學情,生動有趣;四是教學流程:結構合理,注重生成;五是教學評價:目標達成,多樣發展。由此,我們建構了“愛心課堂”的四大支柱:人性的溫度(課堂質量的保證)、目標的達成度(課堂質量的根本)、學習的深度(課堂質量的核心)、過程的生成度(課堂質量的增值)。
圍繞四個維度的建構,我們研究實施“愛心課堂”的具體策略是:
1.設計使用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矯正“教學與評價”的偏失。
我們研究并出臺了“愛心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由以往著重評價教師的“教”轉向以“生”的學習行為作為主要觀察點的新型評價方式。圍繞評價量表的四個維度,從不同視角、不同觀測點進行議課、上課、評課,從“課堂觀察點的確定”“緊扣觀察點的評課”展開實踐研究,彰顯“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
2.全面推進“標準直觀化”項目,彌補“內容與目標”的忽視。
課堂上不僅要重視“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樣”,還要明確“教什么”。只有精心謀劃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實施“標準直觀化”項目,我們的“愛心課堂”才能落地生根。因此,我們從“國家標準直觀化、單元目標直觀化、當堂目標直觀化”入手,合理開發使用教材,有效確定課堂目標,促進“愛心課堂”的有效性。
3.有效搭建多元化的平臺,改變教師隊伍的“結構與現狀”。
面對當前社會及家長的需求,我們通過建設“愛心課堂”,為全體教師融入學校教學模式提供必要的臺階,打造一支具有新愛心教育理念的教師團隊。我們設計有效的路徑、搭建多元的平臺、建立多樣的學習機制,以促進教師隊伍的優質發展,并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1.立意創新,融匯辦學理念的基本要素,引領教師教學行為的主動轉變。
新愛心教育踐行“相信潛能、充滿期待”的理念,其內涵為:堅持每位學生都是重要的;堅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潛能,喚醒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永不放棄,積極等待,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愛心課堂”將辦學理念有效融合于課堂教學改革之中,促進教師行為的轉變。
2.思路創新,明晰辦學目標的實現路徑,支撐學校育人目標的自覺達成。
“愛心課堂”是愛心課程的最終落腳點,它傳承了我校歷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智慧,體現了我們對當前課堂存在問題的反思,更為“富有愛心的現代小公民”這一育人目標的達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實踐中,我們形成了有效辦學路徑:
3.實踐創新,順應現代學生的發展需求,促使教師教研能力的持續發展。
“愛心課堂”以實施“基于師生能力發展的教與學”為抓手,促使教師立足于學科特點和自身資源優勢,落實課堂教學的三個“新”:第一,目標新。設定目標的價值立場更接近于教育本質;第二,表述新。目標的表述更注重直觀;第三,達標新。達標的過程實現深度學習。這樣,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訴求,更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支點。
4.評價創新,凸顯師生發展的共同追求,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以“四大支柱”——人性的溫度、目標的達成度、學習的深度、過程的生成度來深入解讀“愛心課堂”,不斷豐富其內涵;我們以“愛心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為參照,通過4個維度和41個視角來促進教師反思,通過專題化的評課活動改進課堂教學行為,全面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1.建構“愛心課堂”的教學樣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
實踐中,學校從“內涵、架構、外顯”三個方面建構了“愛心課堂”的樣態,提出了“愛心課堂”的教學主張,設計了“愛心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從量表的具體使用、標準直觀化課程的開發、教師團隊的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效性踐行研究,有效落實了“傳承育人文化、落實育人目標、樹立育人形象”的需要,推動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學校教師能在人際關系融洽的課堂環境中,基于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著眼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度學習,注重生成,不斷改進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
2.形成“愛心課堂”的操作范式——“量表”的廣泛使用。
我校及多所兄弟學校廣泛使用“愛心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改進課堂教學。“量表”從四個維度:人性的溫度(課堂質量的保證)、目標的達成度(課堂質量的根本)、學習的深度(課堂質量的核心)、過程的生成度(課堂質量的增值),引導教師從不同視角、不同觀測點進行議課、上課、評課,實現“國家標準直觀化、單元標準直觀化、當堂目標直觀化”,推動了學科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3.促進“愛心課堂”的目標達成——師生的共同成長。
在建設基于師生共同成長的 “愛心課堂”的教改實踐中,師生均獲得了顯著的發展。近年來,有5人獲省級教學評比一等獎、3人獲省級教學評比二等獎;1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2人被評為無錫市學科帶頭人,32人被評為市、區級教學骨干;8人獲江陰市教師專項課題一等獎,其中3人獲江陰市 “十佳課題”;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教學論文50余篇。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達成了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和能力要求,而且學習質量高,每年有近千名學生在江陽市級以上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學科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以2016年11月全市小學五年級英語、六年級數學學科質量調研為例(見下表):

2016年城中實驗小學與江陰市平均水平的比較表
4.進行“愛心課堂”的推廣應用——學術的專業引領。
該成果以其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對當前全市課堂教學改革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2016年12月初,我校承辦了2016年江陰市小學教學改革現場推進會,用4天時間分學科向全市推介“愛心課堂”建設成果。成果第一主持人及核心團隊成員還在多種場合作過講座和示范教學,在較大范圍內進行了輻射、推廣與應用。本成果在多所兄弟學校推廣使用,使用效果好。另外,學校承辦了二十余次江陰市級以上的教育教學研討會,獲得了上級領導、兄弟學校的高度贊譽。
G622.0
B
1005-6009(2017)34-0033-03
翟利岳,江蘇省江陰市城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400)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