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凱顏
“互聯網+”視域下的教育均衡發展新路徑
倪凱顏
隨著云計算、4G、wifi技術以及便攜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已經隨時身處移動互聯環境中。在“互聯網+”視域下,要積極利用云技術,向落后地區補償優質信息化資源,開展遠程網絡教研,進行網上教師培訓,引領教師師本學習。可以利用同步直播課堂與微課資源共享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云管理平臺,讓各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人員在云背景下遵循一定的辦事規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而將各校教育教學、師生發展和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在同一制度下規范運行。
“互聯網+”;云平臺;學習管理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般涉及資源配置和教育質量均衡發展兩大方面。在資源配置中,教育經費、教育設施、師資隊伍保障等體現政府職責,與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直接相關。這些方面的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內很快得到實現,需要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與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根據當前區域發展與長遠整體健康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傾力“提峰”與“填谷”,逐步趨向配置均衡。本文側重在“互聯網+”視域下,探究如何借力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一些可操作的實踐途徑,促進教師隊伍發展、學生成長、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均衡發展水平。
教師資源是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中的核心要素。為促進區域內教師隊伍發展均衡,近幾年,國家逐步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然而,這一制度的實施并不理想。今天,隨著云計算、4G、wifi技術及便攜智能終端的普及,教師、學生已經隨時身處移動互聯環境中,無論在校、在家、在外的任意地點、任意時間都可獲取與分享信息資源,教師已經成為云教育網絡中的一個信息分享節點,從垂直報送與獲取,變成了橫向協同與分享。因此,區域內學校可以積極利用云技術,向落后地區補償優質信息化資源,開展遠程網絡教研,進行網上教師培訓,引領教師師本學習等,讓教師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共享教育教學與教科研資源。
區域內所有學校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區域網站等云空間組成共同發展的朋友圈,以教育資源相對優質的學校為領銜,有意識地加強引領,積極分享,組織各校教師開展網上學習,在線教研,遠程培訓等。比如,通過朋友圈空間,先讓骨干教師定期推送前沿教改信息、課堂教學案例、高質量的學習資源等,供圈內教師共同學習。慢慢地引導圈內所有教師自主開展碎片學習,積極分享讀到的相關美文,高品質的各類教育教學資料,人人成為云學習空間的建設者、學習者。再如,一所學校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可以通過微信、QQ或專業直播平臺等發布到區域內所有學校,相關學科教師可以即時觀看,也可以觀看課堂教學視頻回放,然后圍繞某個主題在網上開展研討。這樣的在線觀課議課活動,一方面讓各校教師不出校門就能直接觀課,觀摩整個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又能通過發布自己并分享別人的觀點,引起多角度深層次的思維碰撞。
教育質量均衡指標中,教育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可以通過體質健康達標率、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合格率、學段鞏固率、家長滿意率等方面來評價。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不能簡單用學生整齊劃一的狀態或是基本達到多少成績等來認可區域教育效果均衡發展程度。基于“互聯網+”,讓同一區域學校的學生盡可能多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人人經歷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過程等,才是更本質的教育均衡體現。
就像多元智能理論所指出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每個學生都會有某方面的智能比較突出。學校亦是如此,同一區域內,無論是哪所學校,都會有發展得比較強的學科,只是數量有多少、程度有高低之分而已。那么,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區域內的品質課堂輻射到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學生共享區域內骨干教師的優質課堂教學,就是教育質量均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舉措。同步直播課堂與微課資源共享相結合的方式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舉措。
同步直播課堂能將一所學校的優質課堂利用衛星或地面網絡直播到需要的班級課堂,從而實現區域內若干課堂在四個方面的同步,即同步備課、同步上課、同步練習和同步反思。如果輸出課堂教學的是該區域內一位數學學科帶頭人,那么,同步直播就讓區域內所有學生坐到了這位骨干教師的課堂。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同步直播課堂與觀看課堂錄像有較大區別。觀看課堂錄像,學生是在看別人的學習過程中去學習,信息是單向的線性傳遞。而同步直播課堂是各校學生與教師、他校學生之間都有交互,信息傳遞、思維碰撞是多向多元的,能獲得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學習體驗,而且建立了一個更廣闊的交互學習人際網絡,意義更深遠。
然而,在直播技術沒有障礙的前提下,同步直播課堂教學還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參與的學生越多,學習的起點越參差不齊,那么,學生之間學習的效果也就差異越大,這就造成了新的教育效果的不均衡。如果結合微課資源共享,就能有效減少這方面的問題。骨干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的重難點,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制作簡潔明了的微課,共享在云平臺上,然后靈活安排在課前、課中或課后讓學生按需觀看學習。這樣,理解運用能力強弱不同的學生,就能按需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與內容,開展個性化學習。讓學得慢的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讓學得快的學生把時間花在更適合他發展的其他方面,這是一種更人性化更具實際意義的教育均衡舉措。
各校管理水平相仿,那么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就有了基本保障。擺脫人治帶來的區域內學校各自為政狀態,今天的學校大多已經通過制度來實現規范管理。然而,我們還是經常能看到,同樣是落實一項舉措或是開展一項活動,不同學校呈現的面貌會不盡相同,因為各校執行力是不一樣的,在各個層級的落實過程中,難免會走樣。
如果基于“互聯網+”,區域教育系統有一套云管理平臺,就能讓各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人員在云背景下遵循一定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將各校教育教學、師生發展和生活服務等信息資源在同一制度下規范運行,通過各校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推動區域教育管理既高水平實施,又均衡發展。
基于云管理平臺,區域教育系統能將學校管理中的很多方面統一起來,規范實施。例如,通過“公文流轉”,即時了解各校公文接收與落實情況;通過“課程管理”,隨時督查各校課程安排、教學計劃制定、考試組織、教研活動開展等方面是否按要求有序進行;通過“教師研修”,了解各校教師學習培訓、反思提升狀態;通過“學生成長”,規范招生、學生考核管理,了解各校學生學習成長信息,為區域內學生提供更廣闊又便捷的交流展示平臺等。
基于云平臺的學校教育管理節省人力、物力,將繁雜的教育管理事務步驟簡約化,提高管理的精準性和實效性,能有效促進區域內教育管理均衡。當然,若沒有合適的云平臺,區域教育系統也可以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廣闊空間實施高效管理。比如,通過QQ、微信等公眾平臺,實現網絡會議直播;通過建立微信朋友圈分享引領,整體提升校長的思想意識,領導力水平,即時發布緊急通知,開展即時工作指導,通過現場照片上傳等方式,隨時隨地得到學校工作狀態反饋等。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技術做的是收集、整理、簡化、規范,真正的高位均衡發展,需要我們基于“互聯網+”,不斷去探究,去創造,去營造面向未來的學校文化,而技術,只是被利用的一種解決方案。
G521
B
1005-6009(2017)82-0065-02
倪凱顏,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