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星
·人物點評·
陸軍的“教學即研究”及其啟示
吳 星
我與陸軍很有緣分,可謂亦師亦友。1982年春天,我于揚州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接觸的第一批學生就是陸軍所在的班級。2011年底我受聘為 “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指導專家,所在的二期教師一組11名成員中就有陸軍。2013年揚州大學承辦江蘇省化學特級教師高級研修班,我擔任研修班的首席導師,陸軍又是研修班的學員。在特級教師研修班里,因為陸軍是我最早的學生,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大師兄”。
作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在5年的培養期內需要概括和提煉自己的教學思想,并明確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因為我對陸軍比較了解,所以建議他用達克沃斯提出的“教學即研究”來凝練自己的教學思想,表達自己的教學主張。原因有三:一是契合度。“教學即研究”作為一種教學思想與陸軍多年的實踐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基本符合陸軍專業成長的經歷和特點。二是概念化。“教學即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內涵和價值,具有“概念”的結構性和統整性,能夠統攝陸軍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的基本特征,使之成為具有結構和特色的整體,以進一步引領陸軍的專業成長,并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三是典型性。陸軍較好地代表了通過教學研究促進專業成長并取得較高成就的中小學教師群體,具有這類人的鮮明特點和特質。他既有長期扎根于教學第一線的長處和優勢,又具有科研和理科思維的特質,還在長期的研究中學會了一般教師最不擅長的專業研究方式。
可喜的是陸軍在對達克沃斯“教學即研究”思想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申報立項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2014年度重點課題“‘教學即研究’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在對“教學即研究”的含義與特征、操作與價值、困境與對策進行系統思考的基礎上,突破了達克沃斯“教學即研究”思想的框架,提出了“讓教學成為研究”的主張,并在《化學教學》雜志上連載了《讓教學成為研究》一文,全面闡釋了“讓教學成為研究”主張的理論體系。陸軍的“讓教學成為研究”,實際是更廣義的“教學即研究”,倡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研究進行學習”,還要研究教學的全部要素,不斷探尋“教學為什么要研究”“教學應該研究什么”和“教學怎樣進行研究”等基本問題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答案,從而全面獲取廣義的“教學即研究”或“讓教學成為研究”的實踐價值。
陸軍從實踐到主張的歷程給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諸多的啟示。第一,教學實踐是教學主張的生成源和生長點。余文森認為,教師教學主張的形成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兩條路徑,而且歸納與演繹分別以實踐和理論為導向。陸軍雖然曾經演繹過達克沃斯的“教學即研究”思想,但是他的演繹是建立在自身實踐基礎之上的,所以,他從實踐到主張的歷程進一步表明教學實踐是教學主張的生長點。第二,教學主張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無論教師教學主張的形成是經歷了歸納或演繹的哪一條路徑,都離不開他們的實踐基礎;反過來,理論化了的主張具有更普遍的適用性,能夠進一步指導教師修正或完善實踐,并形成相關教學主張的操作要義,促進教師在理論指導下獲得自身專業的快速發展。第三,“讓教學成為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共同路徑。陸軍長期堅持在教學中做研究,努力實現教學與研究的有機融合,這一過程促使他獲得了自身專業層次的高位發展。他的成長歷程還表明,但凡專業發展獲得較大成就的教師都能堅持教學與研究的融合,是典型的“教學即研究”思想的踐行者。所以,教師要獲得專業成長的顯著進步,必須積極踐行“教學即研究”思想,力爭實現“讓教學成為研究”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