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 錢佳黎
賞析古代詩詞,提高審美情趣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 錢佳黎
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方法改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作為初中語文的閱讀目標之一,這就明確了初中生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主要是為了“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增強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里,古代詩詞猶如繁星點點,熠熠生輝。千百年來萬口傳誦,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改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每年的中考說明中都有明確的測試內容。由于古代詩詞離學生年代久遠,加上文字敘述與現代文完全不同,所以古詩詞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如何迎難而上,達到提高學生素養與中考得分的雙贏,是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為此,筆者遵循“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從改變古詩詞教與學的方法著手,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結合古詩詞教學案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討。
“讀”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語文學習之母,啟迪智慧之源。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自古至今,誦讀一直是學習古詩詞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感受古詩詞的節奏韻律、意境形象,才能體會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意蘊,進而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過去學習古詩詞時,筆者喜歡組織學生集體齊讀,也許是因為齊讀氣勢宏大,聲音洪亮,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而且朗朗的讀書聲還可營造出課堂熱烈的氣氛。然而齊讀也容易生出一些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也不能完全發現學生出現的讀音錯誤、停頓不當、重音不到位等情況,而且齊讀易受同學間的影響,容易出現語速過快、節奏失調、語調拖沓等弊端,更難于個性化地體悟作品的情感美。在新課改實踐中就改成了以自主誦讀為主的多樣化誦讀方式,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個讀、師生吟誦、分角色讀、配樂讀等。這樣就能把學生直接帶入詩詞的境界,讀出個性,讀出情感,讀出詩的生命和內核。別林斯基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通過自主誦讀與體驗,加上受教師范讀的感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的情感,進而達到與詩人的感情共鳴。如真切感受到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是豪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憂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激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自信;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是悲壯;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則是凄婉……凡此種種情感,齊讀是很難深切體會到的。只有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自主誦讀,學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更能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現代詩人郭小川說:“在語言藝術中,詩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古詩詞語言精練,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隨處可見其遣詞煉句之美。傳統古詩詞教學都是教師唱獨角戲,從朗讀的重音、輕音、語氣、語調、語速等要領,到逐字逐句逐段的解釋分析,事無巨細,生怕漏了什么。教師滿堂灌,學生整課記,師生身心都很累。后來有了多媒體,教師用機器灌,學生根本跟不上,效果更差,學生更累。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徹底改變了這一切,筆者嘗試運用合作品析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詩意,親身領悟古詩詞的語言美。合作品析分組可以是同桌的2人,或前后桌的4人,或合作學習小組的6人。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時,其中有這樣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人說其中的“見”字是本詩的詩眼,用得最妙。為讓學生深切體會這個“見”字的妙處,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以前后桌4人為一組,品析把“見”字改成“看”“望”等其他字的效果。在交流共享過程中,有組學生提出:“見”是無意中的偶然相見,“看”或“望”是心中先有南山,是有意去望。另外一組學生補充:“作者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與無意中見到南山美景時的心情是相互映襯的。”教師在肯定學生體會深刻的同時,點明“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區別,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歸隱生活的閑適自在。可以說一個“見”字,使詩味悠然。怪不得連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也說過: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接下來品析“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時,學生很快就能理解該詩語言之美:作者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
此類例子還很多,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等等,學生都是在合作品析中體會其滋味、揣摩其意蘊、探究其妙處的。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只有引導學生感悟到詩詞中美的意境,才能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一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傳統古詩詞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時,一般都用啟發思考、回答問題的方式。新課改實踐中,筆者改用畫面聯想、探究想象的方式,收到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用聯想的方法再現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閱讀經驗,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一幅幅直觀、可感、可觸的意境畫面,進而品味詩詞中的意境美,身臨其境地體驗簡約語言下的“言中之境”。以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為例。這首詞只有28個字。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找出詩人攝入古詩中的意象,運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把詩中的語言還原為一個個生動的意象,進而體會詩人的感情。這里詩人選擇“夕陽西下”的時刻,選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這些意象,賦予他們以獨特的情趣: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學生通過感知這些意象,通過有形的自然之物,體會那無形抽象的“斷腸”之情。然后,在感知畫面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探究詩中的意境美。整個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只是進行適當的點撥,如“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外的人,他騎著一匹瘦馬,為什么瘦?走在古道上,是一個人嗎?任西風吹打下他的神色如何?見到枯藤,老樹,昏鴉的心情怎樣?小橋,流水,人家引起他怎樣的思緒?夕陽又有什么特殊含義?這樣的探究重組就能讓學生把簡單的意象重組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勾勒出一個流浪天涯的寂寞旅人,從而加深對文章主旨及作者感情的感受。
運用畫面聯想、探究想象的方法鑒賞古詩詞,不僅能引出詩詞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更能開啟學生的智慧、美化學生的心靈,以至產生出無窮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又如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筆者同樣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在心靈深處投影出詩中所描繪的自然美景。透過“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等客觀圖景的美麗畫面,品味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喜愛之情。
總之,古詩詞用它優美的意境、豐富的思想情感去感染人、啟迪人、教育人。讓中學生走近古詩詞,親近古詩詞可以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學生在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美、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的過程中,道德情操得到熏陶,人文底蘊得到提升,欣賞品位得到提高,健全人格得到發展。古詩詞深厚的內蘊美及博大精深的造詣,也一定會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新璋.詩詞鑒賞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3】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1999
【搞 要】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如何爭取提高學生素養與中考得分的雙贏,是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本文從改集體齊讀為自主誦讀,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美;改教師解析為合作品析,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改啟發思考為探究想象,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三個方面就改變古詩詞教與學的方法,提高學生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作初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