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楊培佩
高中語文閱讀高效教學的思考
蘇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楊培佩
在我們的高中閱讀教學中,從精讀經典文本入手,融入純粹式閱讀并建立歸類閱讀模式,同時注重師生課堂上的真情互動,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意義。
經典 純粹 閱讀 歸類 互動
閱讀文本理解歷來是高考的難題,詩詞閱讀、小說閱讀、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學生的得分總是少得可憐。如何來幫助學生解讀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就一味地尋求以高考的題型來貫穿課堂,作為課堂的最終目標,那學生一開始就會抵觸,就無法體會我們文本的博大精深了,我覺得如果在這樣純粹為高考題型而設置的語文課堂里,我們的學生最終只能成為學習的工具。語文應該是高中課程中最需要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學科,也是最能培養我們學生人文情懷的一門學科。在我的語文課堂設置中,我不想過早地讓我的學生們變得那樣理性,開始成為高考應試的機器。本人在蘇州大學攻讀在職研究生期間,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有如下的思考。
我們高考的閱讀文本大多都是十分經典的,所以文本閱讀必須要以經典為入手,為學生打開文本理解的大門。經典的文本我們可以從文本的語言藝術和思想情感兩個方面來分析。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在于它藝術和思想上的獨特性。
經典文本的解讀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藝術及思想進行細致地分析、悉心地領會和反復地品味,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文本,打開閱讀的大門。經典文本的閱讀要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發現文本世界新的意義。
比如在11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中,中國著名的先鋒代表作家阿城的那篇小說,就讓很多同學犯了難。我們以高考題來作為學生的閱讀期待,就可以帶領學生去認真讀作者,讀作者的生平,他的代表作品。阿城的小說一線先鋒印象的小說的代表,引導學生真正地讀懂作者,進而能讀懂文章,完成解題。僅憑一些應試技巧,而無感性的把握,是無法在試題中取得高分的。比如我們學生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上存在很大缺陷時,就可以知道他們將魯迅的《拿來主義》反復拼讀,去理解作者的語言魅力和思想主旨,從而將論述類文本的框架深深地以刻于自己的腦海之中。
所謂“純粹式閱讀”,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指在閱讀時從純粹的文本細節處入手,如人物語言、環境描寫、場景描寫、動作心理等處從而一直達到文本深層的意蘊,而減少關注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時代背景等等的介入。我們可以利用文本中的言語矛盾來捕捉品味,填補文本空白,進而建構文本主體。
比如,在唐詩宋詞的學習中,“讀”,我覺得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通過讀,讓學生理解詞的意思。我看過的好多特級教師語文課堂視頻,發現他們非常注重學生的讀的能力的培養,以讀帶文。我曾看過錫山中學校長唐江澎老師一節新詩教授課視頻,我聽他的課,非常羨慕他的學生們,他們的學生是真正地走進了文本中。唐老師通過讓學生讀,引導學生自己想象: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身份的人在什么情境說的話?你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內涵,然后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我覺得他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已經是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了,雖然老師在課堂里不時地適時進行點撥,啟發引導學生。但是學生們通過不斷地讀,不斷地想象,最后終于將整首詩的意境都理解出來了。這就是詩意的教學,靈魂的溝通。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的學科,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給學生建立歸類閱讀模式。我們可以從文本深層解讀的抓手進行歸類,文本的突出點、文本的疑惑點、文本的體驗點歸類進行有效閱讀。
我們可以按照文本的主體歸類教學,在教學中注意有效地開發主題,拓展主題,進而深化主題。比如就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實現立德樹人理想方面。形成一次專項閱讀,對相應文本的精神層面進行有效探討,形成學生的閱讀筆記和深刻反思隨筆,而不是簡單的習題訂正。
當然,我們也可以粗略地給學生樹立題型歸類的框架意識。在閱讀訓練中,學生是“己”,命題人是“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可以更有深度地去尋找閱讀的重點。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按照題型歸類,不同的文本里面同類的題目的比較,同類的題目但卻不一樣的思考點的比較。這樣的任務在高一上半學期就要落實到位。
我們可以按照文本的構思脈絡歸類,尤其那些與眾不同的構思,比如懸念、寓褒于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等。
歸類閱讀的建構,并不一定要教師本人強加給學生相應的任務,而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歸類建構意識和閱讀習慣。這樣學生在以后越來越多的文本閱讀中就會下意識地進行聯想、拓展,這樣的閱讀無疑是最有深度,也是最有效的。
現在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是家長老師在逼著他們學習。他們的人性受到最大化的壓抑,確實他們的學習是痛苦的。詩意的教學,我們一直都很憧憬。很多時候教學的困惑,我們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不懂事、不學習,要反思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開展互助愉悅課堂,培養真的人確實很重要。我們要讓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不再是奴隸,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印象深刻的語文閱讀聽課。上課后,學生開始將自己搜集的文章片段介紹給全班同學。一每組組長上講臺說出推薦理由,完全是自行整理的,且文辭優美。不由驚嘆:學生素質真好,他們的基礎真棒!不由感嘆老師平日工作的細致、到位。我在聽課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學生文本閱讀的思維如此優秀。隨著課程慢慢地推進,我發現,原來這里的學生和老師早已打成一片,他們早已是一體的了。老師可以在學生發表后,也聯系自身談感受,學生受到感染也能如此。學生竟還邀請聽課老師朗讀,真誠地邀請,不帶任何做作的成分。這個課堂中的學生為了自己的求知欲,可以很自然地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一般的學校真的很少見。但這也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精彩地參與課堂,這樣的閱讀,無疑是高效的。
我們傳統的語文閱讀重套路,輕理解;重練習,輕消化;重考試,輕反饋。多年后,我們想讓學生記住什么,留下什么。灌輸式的閱讀教學顯然無法貫徹語文人文性的教學性質要求。在我們的高中閱讀教學中,從精讀經典文本入手,融入純粹式閱讀并建立歸類閱讀模式,同時注重師生課堂上的真情互動,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