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亭
留守兒童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策略
張永亭
留守兒童是學校的特殊群體。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有著更多的攻擊性行為,且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普遍偏低。社會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很好地預測攻擊性行為。從家庭、學校、社會和留守兒童自身等方面探究留守兒童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策略,以期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留守兒童;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策略
留守兒童是當前農村學校一個普遍而又引人關注的群體,其生存和教育問題已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不少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相比較于非留守兒童,有著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國內外不少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應對方式是高度危險行為的重要影響指標。對應激事件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程度越高,事件的應激強度則會越大,對個體的影響也越大,越有可能造成傷害等結果。這提示我們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是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預測因素之一。筆者對蘇北農村小學的20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調查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和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具體情況,結果表明,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是農村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本研究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為切入點,探究幫助他們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策略,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
家庭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孩子的習慣、能力和性格等都在這里生根、發(fā)芽、成長。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好不容易在學校將孩子的行為習慣改好了一點,可孩子一回到家,接受原有家庭氛圍的熏陶,立馬回到從前。因此,家長需要和孩子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目前,不少學校已經(jīng)通過家校通、家長委員會、家校成長促進會等形式加強與家長們的溝通和交流,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學校還可以成立留守兒童家長委員會,通過外請心理專家或安排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為留守兒童家長們開設講座、邀請家長們來分享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功經(jīng)驗等形式,帶領他們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讓他們參與學校的管理,參與到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關愛中來。
學校是留守兒童獲得支持和成長的主陣地,教師是幫助留守兒童培養(yǎng)良好習慣、增長各項能力的重要引導者。因此,針對留守兒童開設有針對性的成長課程,對提高他們的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1.知識性講座。
講座內容主要是對留守兒童進行知識的普及,對象為在校的全體留守兒童,通過知識講解、方法提供、案例解析、情境表演等形式,讓他們了解相關的知識,獲得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問題的辦法,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安全意識,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從而達到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目的。
2.團體心理輔導。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留守兒童存在著嚴重的攻擊性行為,需要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幫助。此時除了要對他們進行安全知識的普及,還需要心理健康教師的及時干預。留守兒童是學校的特殊群體,由于具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及情感活動的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也都大體相似,因此非常適合進入團體一起成長。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揮其發(fā)展性、預防性功能的重要載體,是一種有目標、有系列、操作性較強、相對穩(wěn)定而又靈活機動的團體輔導形式。在團體中,留守兒童受到接納,獲得安全感,能夠相互促進成長。
學齡期兒童的社會活動范圍擴大了,兒童的依賴中心已由家庭轉移到學校、教室、少年組織等。因此,學校可以向專業(yè)的社會工作團體尋求幫助,動員他們來與學校一同守護留守兒童。這樣不僅讓留守兒童得到實質性的幫助,還可以通過專業(yè)社工的力量,爭取社會上更多人群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安全、關愛的社會成長環(huán)境。
1.給予留守兒童生活上的幫助。
社工組織不但可以為留守兒童爭取許多社會資源,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物質幫助,而且能夠聯(lián)合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幫助留守兒童家庭獲得長久的社會支持。這無疑能夠提高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的環(huán)境。
2.幫助留守兒童體驗尊重和價值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有尊重的需要,個體一旦體驗到了別人的尊重,會在內心產(chǎn)生對自己的肯定,即自我效能感。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乏親人關愛的留守兒童敏感、自卑,非常希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肯定,社工們走近留守兒童,以他們?yōu)橹行拈_展活動,能夠讓他們在體會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的同時,獲得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3.“代理媽媽”提供情感支持。
國外曾嘗試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上的 “代理媽媽”活動,讓他們獲得生活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撫慰。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母親的照顧,性格和行為表現(xiàn)出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非常需要來自媽媽的呵護。因此,“天使媽媽”“愛心媽媽”“代理媽媽”等角色也非常需要。
班杜拉認為環(huán)境既影響著個體的發(fā)展,也受發(fā)展的個體的影響。除了接受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留守兒童自己也要努力融入非留守兒童的世界中,和他們打成一片,從心理上去掉“留守”的標簽,為自己創(chuàng)造安全、平等和尊重的成長環(huán)境。為此,留守兒童需要做出以下的一些嘗試。
1.積極參加學校活動。
學校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宗旨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的提升。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非常有幫助。
2.參與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
留守兒童需要努力融入班級中來,讓自己的想法和行動體現(xiàn)到班級文化建設之中,這不僅能夠讓他們產(chǎn)生主人翁意識,獲得同學們的認可和歡迎,還能夠讓他們的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得到展現(xiàn)和提升。
3.主動聯(lián)系父母。
每一次成長、每一個挫折、每一種喜悅、每一處傷心,都是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話題連接。在分享日常生活的過程中,父母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微的、有針對性的教育,這無疑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指導孩子各項能力的發(fā)展。
4.擁有穩(wěn)定的小團體。
學齡期兒童的一大特點是擁有志趣相同的伙伴。家長和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留守兒童跟其他同學打成一片,找到自己的好伙伴,借由同伴學習來獲得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健康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在圖書世界里生活,這是當今學校一個最重要的教育問題。書本是精神之源,健康的個體往往擁有強大的心理。書本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好伙伴,因此,學校要重視留守兒童的閱讀。學校可以針對留守兒童制定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為留守兒童提供書本;定期開放圖書室和閱覽室,鼓勵留守兒童投入到閱讀活動中來,真讀書,讀好書;成立留守兒童讀書成長小組,安排專門的輔導教師定期進行閱讀指導;分年級開展 “共讀一本書”活動;進行優(yōu)秀讀后感評比,并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全校展示;等等。
G444
A
1005-6009(2017)48-0036-02
張永亭,江蘇省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241)心理健康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