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將人當成“人”:家庭教育的正確定位
張建國
現在,城市中的不少孩子都存在著自私自利、任性妄為、唯我獨尊的毛病。孩子染上這些毛病主要是家庭的愛而不當造成的,班主任要給予家長科學教育方法的指導,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對癥下藥,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正常、健康、茁壯地成長。
家庭教育;教育環境;行為習慣
帶班過程中,我們只要稍作留意就會發現,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城里的學生,身上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問題:自私自利、任性妄為、心胸狹窄、感情冷漠、不能合群、不會合作、不知分享、不懂感恩……種種現象表明,這些學生患上了一種典型而又可怕的毛病。雖然學校和教師為了糾正學生身上的這些毛病做了不少努力,但收效并不明顯,“5+2=0”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歸根結底,治療學生的“城市病”首先要改善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學校和教師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家長要正確地給孩子、自己和他人定位,與孩子一起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現在的城市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給予了過多的關注,甚至步入了無條件、無原則、無底線的“一切為了孩子”的認識誤區。于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要怎樣就怎樣,想怎樣就得怎樣。長此以往,孩子就在自覺與不自覺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極不正常的心理:家里“我”最大,一切“我”說了算;只要是“我”喜歡的,都應該是“我”的……人人都應該為了“我”,圍著“我”,護著“我”,供著“我”,因為“我”就是小太陽、小祖宗、小皇帝。
班主任要指導家長將孩子當成“人”,無須空洞說教,也不必厲聲訓斥,只要平時注意并做到將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這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如:買回來一串香蕉,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有吃的份兒,千萬不可自己舍不得吃,專門留給孩子享用,讓孩子以為一切好的東西都應由他(她)專享;開飯了,大人忙著盛飯、端菜,孩子必須拿筷子、拉椅子,或者是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吃飯時,孩子不可以挑肥揀瘦,嫌這個要那樣……一旦孩子有了自私任性的言行舉止,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群起而攻之”,將孩子的某些不良思想消滅于萌芽狀態。當然,在“群起而攻之”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實際承受能力,注意時機與場合,講究方式與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誰可以或者應該高人一等;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只有這樣,生活在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才會感到平等、快樂、溫暖、幸福。
家長應該是與孩子平起平坐的正常人,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的伙伴、知音、朋友。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勝人一籌,這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管制太緊,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如規定若干的“不允許”“不能”,或者強迫孩子做這做那,就很不應該了。在孩子眼里,家長高高在上,一切都是家長說了算。時間長了,孩子的精神負擔會加重,心情壓抑,對周圍的事情或人物,失卻應有的好奇之心,產生冷漠心理,遇人遇事被動應付,或是熟視無睹、漠不關心。
另一些家長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孩子看成了至高無上的皇帝,自己只是孩子的奴仆,總是“俯首甘為孺子牛”,任由孩子“野蠻生長”。以吃東西為例,為了孩子,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將最好的留給孩子;孩子已經吃得夠多的了,仍然希望孩子繼續吃;只要孩子喜歡吃,即使自己沒有吃,或者正餓著肚子,也心甘情愿、心滿意足、樂此不疲、鞍前馬后,生怕自己服務不夠、伺候不周,會惹得孩子生氣。
“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盵1]陶行知先生的話振聾發聵,家長們斷不可當作耳旁風,務必高度警覺,調整心態,將自己當成是“人”,必須“自覺地成為欣賞者、寬容者、引導者、商討者、促進者、合作者、分享者”[2],盡可能多地創造條件,與孩子同生活、同游玩、同吃飯、同做事,遇人遇事要與孩子多觀察、多商討、多探究。
孩子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不容易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喜歡并且善于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對待他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無疑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讓孩子學會關心,懂得感恩,還應該引導孩子將家庭以外的他人當成“人”。
其一,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家長為孩子們樹立的是正面形象,傳遞給孩子的自然就是正能量。比如,看見有老人摔倒了,趕忙上前去扶起;看到鄰居家的衣服掉在地上,連忙撿起來掛好。家長這么做了,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去模仿著做。做著做著,也就很自然地養成了習慣、提升了素養、形成了品格。其二,要教育孩子友好地跟他人相處。比如,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做游戲時,產生了誤會,發生了矛盾,家長要站在公正的立場,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讓孩子們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決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在耳濡目染中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不只是小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也是社會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切身體會、深刻感悟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三,要盡可能多地欣賞他人的長處。不要總是以挑剔的眼光和心態去看人和事,必須客觀全面地判斷和評價,對他人要多一些寬容、鼓勵、耐心、等待、幫助,而不是嘲笑、諷刺、挖苦、歧視、孤立。其四,要帶孩子多參加公益活動。“活動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手段和現實力量,兒童只有通過活動、在活動中才能實現多方面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盵3]孩子參加公益活動不僅可以“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活動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會生活”[4],而且能夠收獲關注、理解、同情、尊重、合作、奉獻、分享、積極、進取、勇敢、堅強、快樂、友誼,等等。一句話,在做人中學會做人。
將人當成“人”,說起來容易,聽起來簡單,但要真正落實好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引領家長自覺、積極、愉快地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需要堅持不懈地長期努力,需要全心全意地智慧勞動,需要全力以赴地辛勤付出。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32.
[2]張建國.詩意的德育[J].教學與管理,2003(8):37-38.
[3]潘洪建.活動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7.
[4]張建國.試論在“活動導學”中培植學生的“生活力”[J].教育探索,2015(10):24-27.
G451.6
A
1005-6009(2017)79-0054-02
張建國,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江蘇如皋,226500)師訓處主任,高級教師,南通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