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成
私立寄宿制學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袁 成
在私立寄宿制學校里,班主任的角色內涵更為豐富,他不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和“班級常規管理者”,而是要充當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領者、家校關系的協調者等。厘清角色、轉化角色和扮演角色,找準工作支點,是寄宿制學校班主任應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特殊性及實現班級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
寄宿制學校;班主任;角色定位
在我國,大部分私立寄宿制學校的生源結構復雜、家長期望值較高、教師壓力大。這些學校的學生因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見識廣、思維快,具有較強的質疑精神和挑戰權威的意識,但缺乏合作精神和替他人著想的意識,學習上較為被動;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時間比較長,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缺乏,可能出現心理上的情感缺位;家長對子女期望值比較高,希望高投入獲得高回報,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教師。私立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工作壓力較大,他們不僅要從早到晚全程陪同學生,做好“代理監護人”,更要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和引路人,扮演好各種角色。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長時間在學校,相處最多的人是老師和同學,能面對面交流的也只有老師和同學。然而,由于學生的性格、習慣、接受家庭教育的不同,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作為學生的“代理爸爸”或“代理媽媽”,班主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更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心理狀態。
寄宿制學校一般都安排有生活老師,負責學生在學校的生活管理,但班主任絕對不能只關心學生的學習,而將生活管理全部推給生活老師,這不僅不利于班主任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也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在一所私立寄宿制學校工作近十年,在教學之余,我常變被動為主動,經常去學校食堂和學生寢室與學生交流,關心他們的飲食和休息情況,通過“閑聊”進一步了解學生們的心理和思想狀態。我在與學生一起進餐時,發現學生不會消費、不會搭配飯菜。于是我圍繞如何合理膳食搜集資料,制作課件,開設了一節主題班會課 “我們該怎么吃”,組織大家交流、討論,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平日里,我會主動關心學生,師生相互問候、一起散步;同時,我會經常走進學生的寢室,教會學生如何自理,如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和打掃衛生,關心學生的睡眠情況,工作盡量做到細致認真,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愛。另外,經常與生活老師溝通,了解班級學生在寢室表現情況和休息情況,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做到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
此外,寄宿學校的學生由于長時間不能與父母相聚,容易出現心神不定、煩躁不安、懈怠厭學等心理,班主任應聯合科任教師、心理咨詢教師及時進行疏導,讓更多教師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學生由于長時間生活在學校,總體比較單純,但部分學生思想容易產生波動。作為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應轉變教育觀念,從講臺上走下來,走進學生內心,對學生進行心育教育,采用多種有效教育方式與學生平等溝通。比如針對思想價值觀引領,我校以“修身教育”為主線將價值觀引領滲透在教育教學中,并開設了修身班會課,以“常態班會課”為主,“主題班會課”為輔。這里我們主要探討“常態班會課”,我們班會課的主體為學生,班主任主導,師生共同參與,每次20分鐘左右。班會主要流程包括四個環節:學生總結、班主任評價、班主任講教育故事(案例)、班主任價值引領。班主任通過修身班會課的總結點撥和故事啟發,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豐富和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倫理關系,避免相互間的指責、傷害和侵犯。班主任以情動心,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同時引領學生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健全的精神人格。比如針對在運動會中涌現出的“活雷鋒”,我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助人者助己,能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師節部分學生會給老師發短信祝福老師節日快樂,我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要學會感恩老師,做一個高情商的人;為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園歌唱比賽,班級大部分學生認真訓練,我借此引導個別不認真的學生向主動做事的同學學習,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做事要盡心盡力。在同輩群體的影響下,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學生學會為他人著想,努力讓他人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從中可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一周或兩周甚至一學期才回家一次,家長無法了解孩子的日常情況,教師也無法更好地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引導學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建立了家長QQ群、家長微信群,并利用互聯網,針對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性,建立了以德育為主要功能的班主任博客。這個教育博客共有10個板塊,即班級信息、學校新聞、學生作品、學習天地、留言回復、心理健康、班級相冊、德育園地、新聞在線、家長天地;后來隨著微信公眾號的不斷推廣,我還建立了班級微信公眾號,開設了 “學生風采”“家長課堂”“共同成長”等欄目,為家長搭建了解孩子和自我學習提升的平臺,用現代技術搭建了新的家校教育之橋,協調了學生、家長和班主任之間的關系,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喜愛。這些做法不但實現了家校跨越時空的溝通,也可作為師生釋放心靈的交流平臺;不但成為班主任和班級共同成長的家園,也開啟了學校向社會宣傳的又一扇窗口;不但使家長更了解、理解進而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也融洽了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
作為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我們的工作需要更加精細化,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不斷創新班級管理,扮演好多重角色,履行好教育的使命,讓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健康、快樂和幸福,讓寄宿制學校的家長放心、寬心。
G459
A
1005-6009(2017)79-0061-02
袁成,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成都,610200)教師,一級教師,成都市優秀班主任,成都市優秀德育工作者。
*本文系2017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課題“文化視域下少年兒童道德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編號:17SZSJYZ-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