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嵐
校園心理劇與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
李 嵐
每一個學生進入青春期都會執著地自我探究“我是誰”,他們會在“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別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這三對矛盾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個尋找同一感的過程正是個體自我意識逐步發展的過程,而校園心理劇正是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一種有效載體。
校園心理劇;自我意識;自我同一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自我同一感;如果這個任務沒有能夠順利完成,青少年將面臨的危機就是角色混亂。每一個學生進入青春期都會執著地自我探究“我是誰”,他們會在“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別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這三對矛盾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尋找同一感的過程正是個體自我意識逐步發展的過程。健康的自我意識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展,有助于他們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并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引導青少年客觀認識自我、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基礎。
校園心理劇是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一種有效載體。校園心理劇是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創立的心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它在心理劇的基本理論、技術的基礎上,把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搬上校園舞臺,讓學生自己表演、自己觀看、自己體悟,從而使表演者和觀看者都得到啟發。校園心理劇形式生動活潑、趣味性強,近年來在中小學得以廣泛開展,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方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探討如何通過校園心理劇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進而促進他們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
案例:小云是一位在農村長大的女孩,她憑借優異的中考成績考入了當地的一所省重點學校,而且還進入最好的班級(錄取分數線高于其他班)。被名校錄取,小云和她的家人別提有多高興了,喜訊傳遍了整個村子。但是開學后不到一個月,小云就向班主任提出要退學。班主任沒有做通小云的工作,帶她找到了我。經過與小云的一番談話,我了解到小云提出退學的原因有很多:在學習上,原本一直考年級第一的她,現在只能考到班級中等偏下;對自己的長相很不滿意,和班上的女同學在一起,覺得自己就是個“丑小鴨”;班上的同學都是在城市長大的,見多識廣又多才多藝,他們談論的很多東西小云一點都不懂,才藝方面更是什么也不會;班上的同學大多都擔任過班級干部,鍛煉的機會很多,工作能力都非常強,和他們在一起,小云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她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因為家在農村,她必須住校,和同學朝夕相處,每天24小時都處在這種壓力下,她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想逃離這個快要讓她窒息的環境。
在重點學校有很多像小云這樣的學生,他們來到新的環境,面臨諸多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們突然不認識自己了,“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出現了強烈的沖突。他們努力想改變現狀,給自己確立了奮斗目標,但是“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又出現了巨大的反差,他們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了。
個體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是在認識、評價別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認識、評價他人的言行過程中逐步學會認識、評價自己,因此,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是了解自己的途徑之一。但是很多像小云這樣的學生,他們在比較的時候往往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去比,越比越沒有自信,他們對周圍同學的看法往往也和現實不完全相符。為了讓這樣的學生能夠正確看待他人,正確認識自己,我們以小云為故事的原型,創作了一部校園心理劇《123,木頭人》。
該劇的主人公——平凡而自卑的蘇子木,進入高中后總是找不到存在感,他羨慕可以指揮全班的班長,羨慕學習優異的吳瓊,羨慕多才多藝的瀟瀟……終于有一天,他獲得了超能力,可以變成那些他羨慕的對象,體驗他們的生活。他興奮地體驗著,卻意外地發現,這些看上去光鮮亮麗、令人羨慕的同學也有不為人知的身不由己,而自己只看到了他們生活的一個側面。在這個過程中,蘇子木終于明白,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存在價值,每個人都是最精彩的唯一,我們不必去羨慕別人,而是應該做真實的自己。
該劇運用了角色互換技術,讓主角去扮演輔角,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從而消除誤解,修正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該劇還運用了超現實場景的技術,讓主角蘇子木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對方的內心,真實地體驗別人的生活,通過體驗和感受發現原來自己想錯了。
該劇在全年級演出的時候,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因為蘇子木就是很多學生的化身,大家來到這個高手云集的學校,內心或多或少有些失落,學會面對這種心理落差,學會接受現實并調整心態,接納自己,正確自我定位,是每個人在成長中必經的過程。摘錄兩段參演學生的心靈成長感言:
同學A:“那么,做你自己。有時候陽光很好,有時候陽光很暗,可這就是生活。快樂與不快樂其實都是自己給的,也許你真的不夠完美,可是又有誰能夠做到真正完美呢?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身不由己,每個人也都有與眾不同的存在價值。做自己,你就是最精彩的唯一。”當我最后一次在舞臺上誦出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內心一點都不緊張,卻在因為興奮和感動而顫動。我幾近熱淚盈眶,我感受過不為人知的因為巨大心理落差而帶來的痛苦,感受過不被人關注的寂寞,但我也因為校園心理劇而收獲了朋友、經驗,變得更加成熟。我來到這所令人羨慕的學校,她就像是一片天空,很高,它的頂端是我極力拼搏都無法企及的高空,但站在這片天空下,仰望那高高的云朵時,我不再感到卑微與渺小。這次演出讓我逐漸適應這片高高的天,也使我意識到——我就是最精彩的唯一。
同學B:這部劇的主角原型就像是生活中的我,內心自卑又自負,從初中開始就封閉在自我世界中,從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怎么與人交流。寫劇本的時候,其實很多都是在寫我自己,固執、自我中心,卻在內心渴望別人的關懷。我和主角一樣,經歷了一番內心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對自己、對他人有了更加客觀的認識,慢慢從自我世界的陰霾中走出來。通過這次校園心理劇活動,我敞開了心扉,變得更加活潑開朗。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不平凡,只要敞開心扉,擁抱世界,就將被這個世界溫暖相擁。
從以上兩段文字可以看出,學生通過該劇跳出原本的思維框架,從更多的角度去審視原來的自己,看待周圍的人、事、物,從而對自己也有了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這個過程可以使“自己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變得越來越接近,三對矛盾也將從對立沖突逐漸走向統一,“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G444
A
1005-6009(2017)64-0034-02
李嵐,蘇州大學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0)學生部主任、心理教育中心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