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波
“寫”成習慣:書法教育質量提升的密碼
郭劍波
書法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書法教育即培養“寫”的習慣,學校可構建持續化、生態化、兒童化、課程化的良好的“寫”習慣工程,使寫字教育“擲地有聲”。書法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寫好字”的過程,更是“把‘人’字寫正”的過程,遵循寫字教學規律,順應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將書法教育與啟德、益智、審美、健體等有機融合,是學校提升書法教育質量的基本路徑。
習慣;書法教育;質量
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良好習慣則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對于書法教育而言,學生有興趣地練、循序地練、正確地練、刻苦地練、持久地練是一種學習目標。
影響和決定學生習慣行為形成的因素眾多,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外部的強制環境。為讓學生“寫”習慣工程發展具有生命力,學校應集全校之智,聚全校之力,組織教師梳理“寫”習慣大框架之下包含哪些小習慣,因地制宜地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寫字關懷體系,暢通習慣轉化成“生產力”的渠道,使“寫”習慣工程“可持續化”發展。
(一)明確習慣項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學習習慣有一種頑強且無法估量的力量,它往往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學校組織語文教師、書法愛好者、行政管理者等精英團隊細化“寫”有哪些習慣,明晰目標,分步實施,學生能“知其然”后“行其然”。如握筆習慣:“一抵二壓三襯托,指實掌虛腕靈活。”寫前習慣:“頭離書本遠一尺,胸離書桌遠一拳,手離筆尖遠一寸。”寫中習慣:“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等。除此之外,還有筆順習慣、讀帖習慣、占格習慣、練習習慣等。“未成曲調先有情”,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校應幫助學生鋪設良好的“寫”習慣軌道,使學生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二)創新管理方式
1.發揮“塔尖”效應。
學校通過管理網絡,將重視書法教育的意識層層滲透。一是建立以分管校長為塔尖的靜態垂直網絡,由年級部具體負責,按月將年級部內不同班級學生習慣養成的達成情況進行量化、通報、橫比。二是建立以校長為塔尖的動態橫向網絡,采用行政帶班制度,每位行政值日當天深入教學一線,及時了解學生“寫”的情況,進行全校性專項巡視小結,適時糾正“不到位”行為。
2.發揮“家校”功能。
學校利用網絡與家長攜手,聚合教育力量,吸引更多的家長有效地參與到“寫”習慣的工程中,共同致力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如學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定期推出名家經典作品、名人練字故事、家長督寫方法等,指導家長認識寫字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和掌握科學指導習字的方法。學校推薦教師借用班級QQ群、家長微信群、家校通平臺等,即時對在校書寫習慣養成優秀和進步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假日在家練字優秀的學生及作品進行傳閱或傳播,鞭策學生“比、學、趕、幫”,促進學生良好寫字習慣的形成。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適合才是最好”,學校要提供綠色的生態環境,杜絕“拔苗助長”式、“強按牛頭”式的寫字教育方式,關注學生“寫”的差異,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寫”的環境,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習字、增智、生德。
(一)文化渲染
文化環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種習慣的生根、發芽、結果,需要其根植的“土壤”“陽光”“雨露”。學校要時時、處處精心開辟“寫”習慣需要的“土壤”“陽光”“雨露”。如在教室、樓道、走廊、食堂等處張貼與“寫字”和“書法”相關的文字、圖畫,讓學生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在班級內,根據本班學生特點,精心選擇學生喜歡的作品、書法家介紹、自己的成果及習慣方面的名言警句等張貼于教室內,讓學生入眼、入心、入骨。“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目之所及的書法文化,幫助學生從“要我寫好字”漸入“我要寫好字”的境界。
(二)分層訓練
1.年級分層。
(1)低年級宜“嚴”。低年級學生對寫的認識幾乎為零,同時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寫字習慣的養成宜早開始、嚴要求。對學生書寫姿勢、書寫用具的使用、保持書寫環境整潔以及書寫態度等方面嚴格要求,學校督促教師細致、耐心地指導學生,做到:“習慣未成,不寫;習慣未定,慢寫;習慣未優,多寫”。低年級教師可將“寫”的習慣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甚至排練成情景劇,在班級演出,讓學生自我對照,增強習慣養成的動力。
(2)中年級宜“細”。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繩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中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寫字習慣基礎,但他們沒有完全定勢,形成“寫”的習慣。教師可從細小處入手,豐實他們每一項寫字具體習慣的要求。如寫字不涂改的習慣,一要求學生文具盒不帶膠帶和涂改液;二要求學生“三思而后下筆”;三指導學生橡皮擦錯的力度;四要求學生在擦凈處寫得輕而清晰等。
(3)高年級宜“補”。隨著學生年齡增長,高年級學生都知道“寫習慣有哪些”“怎樣寫的習慣”和“為什么這樣寫的習慣”,但因個體的差異,學生“寫”習慣總目標下的子習慣形成程度參差不齊,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習慣養成的情況,量體裁衣,對癥下藥,補短保長,幫助學生量身定制最需要的“寫”訓練項目,從而整體提高個體學生寫字水平。
2.學生分層。
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力生長,但不能強求都長得一樣高,學校應因人而異制定衡量尺子,讓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飛的飛,在基本要求“規范、正確”的基礎上對各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師分層指導,學生分層練習,學校制定分層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嘗到“寫”成功的喜悅。
探索和自由是兒童的天性和本義,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教育應順應這一天性,堅守這一本義。寫字習慣養成教育應從兒童立場出發,尊重兒童,順應兒童,著力從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將單調、枯燥的寫字活動設計成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漢字如此美妙,寫字如此快樂”的情感。
(一)注重“寫”的趣味性
學校要鼓勵教師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書法教育資源,強化“線上線下”交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動活潑的書法教學,構建靈動、開放的書法教育平臺。寫字興趣的形成與配套的評價方式關系密切,評價標準需因生而異,因字而異,因時而異,不能好高騖遠。評價方法需靈活多樣,如示范法、圈點法、批注法、作業分析法、媒體展示法、成長記錄法等。評價過程采用自評、他評、互評等綜合方式,保護學生“寫好字”興趣的嫩芽。
(二)注重“寫”的激勵性
1.賽事激勵。學校從舉辦“常態比賽”入手,評選多種形式的小標兵,形成層遞性激勵機制,如“書法小童星”“書法小明星”“書法小博士”“書法小院士”“小書法家”等稱號,定期評選表彰,讓學生拾級而上。
2.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抓住每一個契機,充分放大寫字進步和優秀學生的輻射效應,讓正能量在每個學生心中傳播。讓學生學有榜樣,優有榜樣,身邊無處不榜樣,在鼓勵與贊賞中成就學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校還可邀請地方著名書法家與學生同臺表演,激勵更多學生走上屬于自己的領獎臺。
3.小組激勵。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相近年齡兒童的學習可能處于對方最近發展區,因此同伴互助學習可提高認知水平。寫字習慣養成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每小組確定優秀習慣小組長,開展組內結對,隨時隨地影響和督促“寫”習慣稍差的學生。學校常態重視小組團隊評比建設,以“5分制”給每項作業評等第,每天一匯總,每周一評比,授予優秀小組五星級“寫能手”稱號。
(三)注重“寫”的示范性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示范表率作用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喜歡悄悄地仿寫教師的“美字”。因而,學校要建立教師規范寫字的標準,要求每位教師在作業批閱、課堂板書和備課筆記等日常書寫中發揮表率作用,成為學生書寫的楷模。重視教師的“陪伴”教育法,學生寫的時間陪寫,學生練的內容陪練,學生展的作品陪展,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都和學生同步。教師的“陪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動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校除了發揮本校優秀書法教師的指導作用,還可外聘書法家、書法教育工作者、有書法專長的家長等,加盟學校“書法指導團隊”,引領全體師生書寫水平的跨越。
學生良好寫字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為避免“寫”習慣養成活動的隨意性、零散性和低效性,學校應把組織、實施、評價寫字習慣養成教學活動納入課程管理,形成成熟的體系,使“寫字習慣”養成教學擲地有聲,保障寫字習慣養成教學活動的有序性、整體性和有效性。
(一)“寫”目標列入規劃
書法教育是學校育人內容的重要分支,書法不僅是練字,更是“煉人”。學校應將書法教育課程目標、課時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評價方式等在小學六年生活中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明確不同時段的不同要求,形成序列化的訓練,促進學生“把‘人’字寫正”,成為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如硬筆年級“規劃”:一年級以掌握執筆要領,書寫姿勢正確,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為主;二年級以學會筆順規則,掌握字間架結構為主;三年級以使用鋼筆平正、勻稱寫字為主;四年級以用鋼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逐步感受硬筆書寫中的力度、速度變化為主;五年級以橫線格書寫,行款整齊、美觀為主;六年級以書寫有一定速度為主等,將書法教育與啟德、益智、審美、健體等有機融合。
(二)“寫”時間進入課表
學校要將“寫字”排進課表,保證寫字的專用時間,達到“課課練字、周周練字”的要求。內容、時間、教師的“三”保證,是學校開展書法教育的基礎。
(三)“寫”活動具有平臺
學校要積極搭建書法實踐的平臺,構建“樂”寫氛圍。如通過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比賽展覽、主題講座、書法節等多種形式,創設書法學習環境和氛圍。學校除課表的時間,還可每天從在校時間中統一安排15~20分鐘寫字時間,促進“一筆一畫寫字,一言一行做人”習慣的形成。有條件的學校應建設書法專用教室,讓愛好書法的教師和想寫好書法的學生有一個習字的神圣殿堂。
(四)“寫”鞏固融合學科
學生的成長不可偏廢一種課程,同樣寫字教育不可偏廢一門學科,學校要通過考評杠桿提醒教師,數學、英語、美術等各門學科“寫”的要求與語文“同步”,合力培養學生“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每一門學科不變的寫字要求,能喚起學生內心“寫好字”意識的覺醒,自我調節思想感情和行為,養成良好的“寫”習慣。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朱自強.兒童文學論[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4]胡誼.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J292.1
B
1005-6009(2017)45-0070-03
郭劍波,江蘇省南通市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如皋,226500)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