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剛/江蘇省阜寧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咬定全面小康目標 全力補足增收短板
蔡 剛/江蘇省阜寧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不可動搖的目標,在省定全面小康社會五大類22項指標中,江蘇省阜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嚴重短板,全面小康目標值為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元。按照2016年的實現值欠4520元,加之達標人口大于50%的指標要求,到2020年,阜寧縣實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應該在21000~22500元之間。按照2016年的實現值,今后四年年增長率若按9%計算為21851元,若按10%計算則為22664元,考慮到多種因素,今后四年阜寧縣平均增幅定位在9.5%左右比較適宜,約為22255元。要實現上述目標難度很大。
(一)工資性收入放緩。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去產能仍然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實體經濟按照穩中求進、進中求好的總體要求,將會有一批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破產倒閉,農民工就業崗位明顯減少,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農民務工工資水平在經過前幾年快速增長后,已處于較高水平,仍保持高速增長已不切實際。2015年全國農民工工資為月均3072元,阜寧縣約為3357元,增長空間不大。農民工總體素質偏低,能接受系統培訓的不多,文化程度和技能本領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更高質量就業和更高水平增收,加之農村一些勞動力就業欲望不強烈,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安于現狀的現象。
(二)經營性收入受阻。一是雙壓雙擠。農業生產正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的雙重壓縮、雙重擠壓現象。二是提價困難。從2013年開始,我國大宗農副產品價格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均價,近兩年來,國家糧食收購指導價均未提高。
(三)轉移性收入接近頂點。收入構成中轉移性收入約占13%,政府方面的財政性轉移收入已經接近頂點,目前江蘇省實施的耕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對種糧戶每畝每年補貼115元。黃箱政策已經用到極限,惠農增收空間有限。
(四)財產性收入嚴重短板。收入構成中財產性收入約占1.3%,在農民增收份額中貢獻額最低,是當前最嚴重、最明顯的短板,補短板難度大,短期難以見效。
(一)大戶增收與全民增收的關系。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持續擴大,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阜寧縣有家庭農場549個,其中種植業444個、養殖業92個(畜禽養殖4個、水產養殖88個)、種養結合13個。家庭農場累計經營面積30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0%,各類專業合作社1800多個,高效設施農業近26萬畝,經營主體570戶(戶均456畝),新型經營主體從業者不足13000人,僅占農業人口1.7%。盡管每年各級層面農業方面獎補資金達億元左右,但絕大多數都獎補給經營主體,對農民增收作用微乎其微。
(二)全縣增收與區域增收的關系。鎮區之間不平衡性較大,高于平均數的只有阜城、溝墩、陳良、新溝、東溝、益林、開發區、金沙湖8個鎮區,其中最高的阜城街道是收入最低的蘆蒲鎮的近2倍,短板鎮增收工作任重道遠。
(三)農民增收與集體增收的關系。目前,阜寧縣集體經濟嚴重短板,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均只有23萬元,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全省的八分之一。328個村居中達到18萬元的只有96個,占29.3%,低于18萬元的達232個,占70.7%,增收空間較大。
(四)轉移人口與常住人口增收的關系。近年來,阜寧縣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目前轉移勞動力23萬人,占農村人口比例為29%,按照新的統計口徑,這部分人口除寄回、帶回給家庭的收入,作為轉移性收入納入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中高收入人群不在統計范圍內,嚴重影響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全縣并未實質性的分享人口紅利。
(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經營主體的調整。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植以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的經營主體。二是經營內容的調整。以效益為中心,在環保前提下百花齊放,注重主導產業的打造,彰顯區域特色。三是經營方式的調整。實施接二連三工程,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提高附加值,同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機綠色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上下功夫。
(二)大力培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突出家庭農場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國家層面支持的是種糧、規模適度(100~300畝)、具有較好效益和帶動力的家庭農場,按照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2020年全縣家庭農場經營面積要達農村承包地經營面積50%以上,目前已完成30萬畝,還有20萬~30萬畝發展空間,按每個農場200畝計算,今后4年還可發展1000~1500個,每年可發展300個左右。阜寧縣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應著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每年新增5萬畝,按10畝帶動一個農業人口就業計算,可帶動5000人,按人均1000元/月工資計算,每年可增收6000萬元。二是農民合作社要在量質并舉上做文章。以“大樓模式”村級為農服務合作社為抓手,實現集體增積累、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質上突出做實合作社的成員、做實合作社的經營、做實合作社的盈余返還、做實合作社的財政扶持項目。在大力發展的同時,全面清理清除“空殼社”。著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讓廣大農戶除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外,分享新型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紅利和各級獎補,計劃今后4年,每年發展10個左右,合作面積5000畝,帶動農戶千戶以上。三是龍頭企業注重本土化、產業化、外向化。鼓勵引導現有龍頭企業消化本地農產品,按現代企業制度提升改造現有龍頭企業;立足本地現有產業優勢招引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同基地農戶、合作社深度融合,努力實現利潤二次及多次分配。四是政策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的獎補資金重點獎補帶動農民創業就業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對帶動農戶就業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增收作用明顯的,在工資性收入中予以獎補。
(三)加快發展新業態。突顯農機、農資、農技、銷售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培植為農服務新型經營主體,降低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成本。突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重點支持電子商務示范戶、示范村,使特色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及時、賣出好價錢,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農家樂等新型農業經營業態。
(四)鼓勵返鄉人員創業。大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民增收。積極探索“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的新路徑,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升溫,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意見》。支持大學生和有一定實力、能力的農民自主創業,設立自主創業專項資金,對農民領辦的小型企業給予扶持。
(五)深化農村改革。一是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6年已完成300個村、20.2萬戶的確權登記頒證,讓農民吃上定心丸,為農村土地流轉、產權交易奠定基礎。二是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年底前正式投入運行。2017年實現全縣鎮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全覆蓋,農村產權全部進場交易。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改革。多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牢牢把握本輪扶貧工作中江蘇省對經濟薄弱村幫扶的政策機遇,按照“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資金運作型、為農服務型、區位特色型、扶貧開發型、招商造血型、能人帶動型、管理增效型、人脈經濟型”等十條路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到2020年,實現全縣集體經營類收入50萬元以上,消除18萬元以下薄弱村。在此基礎上,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摸清農村“三資”,逐層推進社區股份合作,逐年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四是推進農村三權分置。探索農民承包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爭創三權分置省級試點示范縣。□